《阿德勒心理学》全集
序言—笔记
浅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大师所提出的自卑情结。他不仅把个人看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还强调了个人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所建立的是一套积极的心理学理论,他同时承认人有自卑感,又指出了个体都有追求卓越的动机。既要有创造性自我,又要有社会意识,还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引导我们,拥抱所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更好的融入社会。
寻求优越感
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作者认为寻求优越感是推着人们不断前进的动机。一个人越自卑,也许骨子里寻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
就像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个人越是积极在某方面发展自己的优越感,就说明他在某方面的自卑感很强。
寻求优越感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才能上的优越;拥有贵重东西,独特天赋的优越;自觉比别人聪明,有见解的情绪优越。
自卑情结
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如果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会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如果一个人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结。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孩子突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觉得疲惫、沮丧、不安,又或者一个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还夸夸其谈,这其实也是用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结,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隐藏心中的自卑。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自卑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类本来就脆弱而渺小,人生苦难重重,未来总是无法预知,我们总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难题与障碍。
但这一切并不能成为我们自卑下去的理由,也没有人能够长久忍受自卑情结的侵扰,它会让人变得彷徨颓废,甚至无法承担内心的压力而走上极端。只有克服自卑,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儿童教育
阿德勒认为,人们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时期。而在儿童教育中,父母应重点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兴趣,性格特征,情感与情绪,生活风格,性别,认知等方面。
生活中的问题儿童,无论他们是孤僻、暴躁、无心上学或是哭闹不休,其根源大部分都是心理方面的,这些孩子其实是在建立正确的优越感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人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还谈到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去定义周围的人事物,从目前的境遇开始改变,试着去拥抱自己,拥抱世界,不久后的某一天,你会发现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