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母亲谢生,原名谢林,1934年农历10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黄圩乡新四村,户口迁移到淮安区时被工作人员改名谢生。按照农村习惯,今天是她九十岁生日。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我们谨遵母训、顺从母意。母亲在头脑清醒时反复叮嘱我们,不许办生日宴。我们在母亲面前,把今天的日子过得一如往常。
“享福”之年充满痛苦
母亲勤劳简朴,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让四个子女读书,受到很多人夸赞。80岁之后,查出患有冠心病,也没有当回事,住院一个星期就出院了。后来随着年龄增加,本应该母慈子孝的安度晚年,却因患二尖瓣闭合不全、中度阿尔兹海默症、中度神经病症等多种疾病的残酷折磨,母亲的“享福”充满苦楚。看着母亲的根根银丝,我感觉这里写满辛酸、写满勤劳、写满痛苦,心里默默祈祷这些疾病赶快远离母亲吧。
母亲为了不给我们增加负担,曾经一次吃下26颗琥珀酸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保护心脏的药,并没有给她带来伤害。病发时,她总是在充满幻觉中,恐惧害怕,传说中的黑白无常、狐大仙、记忆中的死亡情景在她的语言中反复出现。病情稳定的时候,她又恢复了慈爱可爱一面。照顾母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受得了委屈,因为她不是常人思维,她说话根本不会控制。你一定得顺从她,不要试图反驳纠正她。
距离改变不了血缘
我和母亲都住在高校,相差一碗汤的距离,我住四楼,她和我姐妹住一楼。在校园有很多老教授的故事。教授们教子有方,儿子女儿考上北大清华为他们赢得荣誉后远赴哈佛、牛津等国际名校,继而定居美英。教授越老,身体越弱,离退休处服务人员成了他们的依赖,他们喜爱前来拜访的同事和学生们。我每次去拜访教授们,他们总是希望和我多说说学校的事情,他们很关心学校领导的变化,很喜欢学校年鉴。如今,我也已成为老人,每当有学生们来看我,多有欣喜之情。这些近在眼前的学生,亲人一般,备感亲切。
母亲生病后,都已经做了奶奶的姐姐妹妹义无反顾的担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做饭洗衣、喂饭喂药、揉肩捶背、洗澡擦身、大小便清理……在小家与娘家间来回奔波、悉心照料,无怨无悔。她们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托起了90岁母亲的老年生活。天气晴朗、身体允许时,她们还带着母亲在校园操场晒晒太阳,给母亲捶背按腰,跟邻居聊聊天,让母亲的身心愉悦。姐妹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们平凡淳朴的举动展示了她们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传遍校园,都夸母亲有福,也感动着身边的我。
陪伴母亲抵抗疾病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里,对于母亲的歌颂往往是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出现的主题。孟母三迁,岳母刺背,陶侃之母以发易酒而款待宾客,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虽然她们几乎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她们以教子有方的事迹而赢得了后人的尊敬。母亲之伟大,除了其贤惠而深明大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她那无私的爱。我们读孟郊的《游子吟》,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虽然其中仅仅描绘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形象,它们对读者却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母亲已经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付出、关爱、奉献,她也应该像名人的母亲一样被书写,被文字记录下来。
冯骥才先生说:人,只有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有多珍贵、有多温馨。只有母亲在就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就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这段共情的话让我反复咀嚼,回味再三,不由地想起了鲁迅先生一段很经典的文字: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忽然间我似乎对这段话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与弟弟孝顺母亲的最好方法是聆听她讲自己的故事,陪她回忆她熟悉的生活,用她熟悉的事情对抗疾病的痛苦。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在每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表达的爱,不得不经受的告别。在母亲九十岁的今天,我要做的事是写一篇文章记录母亲的坚强,感谢姐妹和弟弟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