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之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人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看到事物之后才会有各种情感的出现,这是内在天性对于事物的外在表达,事物能够备感受,所以人心中也就有了好恶情感。
好恶的情感在内无法控制,事物在外进行不断的刺激,人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在情感,人的天性也就被破坏了。
人对于事物的感受是没有尽头的,人的情感好恶也就很难进行自我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中外在的物就对人形成了相应的控制,当人被事物控制的时候,人的本性便会被消磨,内心之中存在的仅仅有无穷的欲望。
在无尽的欲望之中,个人也就容易做出生出悖逆奸诈之心,做出各种荒淫无度的事情,因此强者胁迫弱者,富足的欺负贫穷的,聪明的欺负愚笨的,胆大的讨厌胆小的,健康的排斥生病的,最终老幼孤寡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养护,这就必然会导致天下混乱。
因此先贤制定礼乐,人的情感也就得到了调解如在办理丧事的时候,通过礼乐调节了个人悲伤的情绪,通过钟鼓干戚等乐器,调节个人安乐的情绪,通过婚姻冠笄的礼仪调节了人的婚姻和男女的行为,通过设置乡射酒会等理解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
礼来调节大众的内心情感,乐来调节大众的言论表达,制度来引导大众的行为,刑法来规范大众的行为,礼乐政刑都做到了而且能够相互配合,天下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