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李善友《组合式创新》,他在提到“创新”是什么的时候,特别推崇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就是“旧要素的新组合”。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还用了物理学中的“还原论”来解释说明。
第一步:万事万物都可以拆分为基本要素;
第二步:拆分之后再重新还原(组合成新的结构)。
这个理论更加简明好理解。
他说:“当面对一个整体不知道如何下手时,你就拆吧。拆到最小单元,你再重新组合起来,你就找到整体。”
这些观点对我特别有启发意义。
首先,拆解思维竟有这么大威力,可以作为认识事物的利器。
之前在写作训练营里,经常练习拆解文章,当时的感觉是越拆解越过瘾。
从一开始的【观点】、【案例】、【总结】这样的表层大结构、大颗粒,到拆解作者的思路、内在逻辑、表现方法这样的中层颗粒,再到拆解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小颗粒,逐渐对一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试图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写作方式来重组文章的逻辑顺序。
这样的刻意练习的结果是,面对再难理解的文章,拆就是了。用李善友的话就是“拆吧拆吧”,拆到最小元素,再往上一层层推演,慢慢地你就能对事物的整体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听了“还原论”的理论,更加理解了以前为什么老师说,拆解是一种底层逻辑。拆解的本质,就是要拈出事物最关键的因素。
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我们也应该仔细审视自己,拆分出自己身上最基本的要素。比如:你擅长什么?你的特质是什么?你有哪些能力是可以发掘的?这些基本要素则正是你独特本质所在,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根本,是你塑造个人品牌的基石。
其次,创新可以基于已有资源,重组打磨成新品牌。
李善友在课程中讲到,将第一曲线里的旧要素重组,就可以成为第二曲线的破局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只要你能拈出几个关键因素:供给、需求、连接。
今年4月份,瑞幸咖啡推出“小鹿茶”茶饮品。这在观察者眼里,正是一次“旧元素”的“新组合”。
我们消费者只看重茶品本身有什么特别处,以及是不是方便购买。
在瑞幸看来,“小鹿茶”茶品本身的创新不是最重要的。它做的则是将供给端和需求端拆分重组,以“旧元素”-茶饮品匹配到瑞幸培养的办公室场景“轻咖啡”人群上,形成一次茶品供给+办公室需求的“组合创新”。
这样看起来,创新就变得很有意思,就像是排列组合游戏。关键是你能够洞见供给、需求、连接背后的关键因素。
这个层面的认知对于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是,你在拆分出自己的基本要素以后,就要思考怎么能利用已有资源重组出新的产品。
“供给、需求、连接”这几个关键词,同样可以成为个人组合创新的通路。细细拆分这个因素背后更小的单元:你能提供什么?你提供的产品市场上有没有?你怎样使你的产品保持优势?客户需要什么?他们的需求有哪些被满足了哪些还是空白?满足需求的困难是什么?你用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方式去连接供给和需求?
这样一层层逼问下去,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一层层浮现出来。
就像Elon Mask在解决特斯拉电池问题那样,最终问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然后再用新的组合方式来解决问题。
但这需要洞见。拈出关键因素的能力本身就是洞见。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用拆解出那么细小的单元,但是这种组合创新的思维模式,却给我们工作中学习中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玩法。有心,处处都有创新机遇。
金句:
在第一曲线里拈出几个关键要素,组合起来成为第二曲线的破局点。
任何整体,都可以拆分为部分。部分可以组合成整体。中间有一个公式叫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就是组合式创新的成果。
拆解基本要素的能力是创新基本功。
洞见:拈出关键因素的能力。
貌似复杂的原理背后,都有极简的结构。
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归结为“成本”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