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据2020/7/13所写教育随笔修改而来,文中学生为化名,事件为当日,感受为当日当时,反思沉侵到当下。)
最近,猛的发现自己对小周、小李等极少数几个学生有着说不出的厌恶和鄙视。今天在小陈和小王同时打招呼的时候,自己居然恶心到直接甩脸就走,根本不想和他们说话。前几日的课堂上,当我说出严厉而不够友善、尊重的话时,可以看出他笑了,可是属于尴尬的笑。在这个笑背后可以看出,学生知道自己无可辩驳,用默认认可着我的评价,而隐藏的难堪已崭露无遗。
这样的我,还是那个曾经满怀教育理想的我吗?这样的我,是不是和《小舍得》中子悠说的“我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的妈妈一样?可以肯定,这样肯定不是一名教师该有的姿态。我的这种本能反馈是不是又在将学生向更深入的学困,向更加的边缘化推去呢?
曾经的我,相信小单、小白、小商等几个孩子这么喜欢我,我肯定可以帮助他们走得更远。可事实上,或许是我走岔了。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自己真心对待这些学生,就肯定可以换来他们的认真学习,换来他们的成绩。可是,尽管我是真心想着对他们好,然而我采取的行动是什么?针对他们这样的学困生,我又做了什么样的专门研究呢?布置的作业、任务等,有没有专门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这一切,似乎都远远不够,我怎么能够期望他们有很大的改变呢?
此刻的我,内心回荡着“放弃”的字眼,说着朽木不可雕也的腔调。而目今,语言、行为、眼神等都在不断的述说着内心,逐渐的这种感觉就会传递到学生身上,会通过他们对待我的态度、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呈现出来。最后成为更难难以帮助的学困生,后进生。而这一切,又都是谁造成的呢?家长,或许是吧;留学生自己,肯定逃不了干系。我自己难道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性就是比较容易凭借好恶做出判断,更何况这几个孩子从小的家庭教育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习惯、品行、能力亟待补课。凭借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凭借现有的能力接受新的知识,学不会、听不懂、不想努力,这有什么错吗?或许就学业,孩子真心没有太大的错误,不过对于特别注重礼貌品行的我,看着特别难受。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影响其他同学,老师多次提醒,仍然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气愤和反感。
或许越是有问题的学生,越是丧失信心的学生,越是需要我们帮助的学生,越是受伤害大的学生,只是他们自己已经都不自觉,自己都认为自己就是这样“懒"的了,这样的学生越是需要我们赋予更大耐心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