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与历练

                (岽背岗的回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就是要在农村第一线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接触,经受劳动锻炼,磨练人的意志,接受思想洗礼,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下乡到岽背岗知青队有整整五年时间。五年中除了在队里和队员们一道,上山砍柴、下田收割、茶山松土、摘茶炒茶、挑担扛锄等等,进行着身体上和意志力的刻苦磨练。我还得到了更多机会走出去接受培训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的历练,为我的自身能力提升和发展,提供了帮助。

1975年刚过完春节,我即到县里参加全县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期间被县革委会政治部林主任找到并通知我(不知那会儿县领导的工作作风怎么就那么深入实际、亲自抓落实),县里指定四人到赣州地委党校参加理论学习,时间三十一天,我是其中一个。

参加学习的人员还有县委党校的理论教员、安远中学的老师,以及天心老鸦石知青队的刘惠兰。四人中知青人数占了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县里(或上级)对知青队伍培养教育的重视。

这次理论学习,时间之长、内容之多、理论之高深(尤其于我),是我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的事情。我唯恐遗漏掉哪怕一丁点重要内容,在报告会上、在课堂上,每每打起十二分精神,聆听地区领导(初次面对面听大领导讲话)作报告;施展出我的最快笔记能力,将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课堂上未发讲义)。整整一个月,除了一头一尾的领导报告、总结,基本就是听地委党校老师的讲课,以及进行小组讨论、消化。

结束地区的学习回到了县里,恰逢县里举办十天的团干培训班,我和刘惠兰被要求留下来参加培训。培训班上为我们四个地区参训人员每人安排了一课,就地委党校学习的内容进行宣讲。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讲台,对于我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同年八月,我又接到县革委会政治部的通知,要抽调我到县里《老红军来信》一书编写组协助工作。原来,县里决定以老红军唐进新的名义,用书信的形式编写一本对青年(主要还是知识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书籍。编写组成员有三人,有两人是县报道组的,其中一个还是我初中的老师;还有一个是县文化馆的,都是县里的文字大咖。我的任务是誊写和整理他们的文稿,陪同他们下乡跑知青队等等。

编写工作原定两个月完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知青队采访、撰写初稿、初稿刻写,以及油印、装订、送审等等,诸多环节下来,时间远远超过原定安排。

十二月上旬,我们在龙布公社呆了一段时间,这天正准备乘车返回县城。恰好碰到县直属机关团委的赖书记等一众人从车上下来,他对我说,县里组织了一个知青工作检查组,分片检查各知青队的情况,我也被安排参加检查组工作。

事发突然,回到县里,我即到县知青办打听情况。原来经县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分别在上海、赣州和本县的知青中各抽调一人到县知青办协助工作,每期半年调换。县里每月发给工资36元,其中20元交知青队记20天工分。由于编写组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我最初一段时间是两边跑,直到年底完成编写组的全部工作。我也就继续留在县里“搞副业”。

按照知青办领导给我们三个人的分工,他们两人以外勤工作为主,而我则以办公室内勤工作为主,包括日常事务、文件收发、材料整理等等。实际上我更多的是承担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包括会议报告、总结,参加省地先进典型的材料收集、整理、上报工作。有时还被抽调地区知青办协助全区的先进典型材料的修改、整理工作等等。

半年以后,我们并没有被轮换。也许是觉得我们的工作干得顺手,也许是领导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物色轮换人员,因此我们一直没有被轮换,一直干到年底。1977年1月,新的一年开始后,我回到了知青队,并再次担起了知青队长的担子。

这一年,我基本沉在了知青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青队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促使当年的经营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期间我也被县里临时抽调过,但也只是短期突击而已。

知青队四周年合影

进入1978年,也是我在岽背岗的第五个年头。这一年多来,陆陆续续有队员因招工而离开知青队。我默默地为他们送行,也暗暗地为自己的出路而忧心。

大概是四月中旬,我接到县知青办的通知,县里指定我到赣南日报社参加业余通讯报道员的学习培训,时间二个月。这是地区知青办和赣南日报社联合安排的培训,每个县抽调一人,县里由我参加。这次培训,除了讲课,还安排在报社的各个科室与编辑们跟班学习、实操,编辑稿件。这个培训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培训将近到尾声的时候,报纸上公布了一个消息,从当年开始,每年的高考安排在七月份进行。考虑到不少知青们都是准备要参加高考的,为此地区知青办决定提前结束这次培训,让参考知青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复习功课。于是我们比原定时间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回到各自的县里。我已铁了心不再参加高考, 因此我就直接回了知青队。

在队里没呆多久,六月底,我又接到县知青办的通知,再次借调我到知青办上班,时间从七月到十二月共半年。这次再进知青办,已经不用说适应不适应了,而是进门马上就可以开展工作的那种熟练和自信能力了。

然而让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多年来,我不断得到县革委会政治部、县知青办的重视,不断地得到各级的学习培训机会,甚至是长期地借调、抽调在县里工作,可是却一直无法解决我的就业问题,我的身份仍然是个知识青年!全县知青中,我不认为我是特别优秀的那一个,但是我的确属于吃苦肯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胜任工作的那一个。而县里面也的确没有特别提拔和招收安排过一个知青。

年底,县里几个大系统开展大招工,我想我已经是五年乡龄的老知青,我不能再等下去了。于是我也报了名,填了表。最后我被安排在县供销社,并且直接把我安排在机关里面担任文员。也许招工单位是看重我的过往历练而做出的决定吧!

五年了,我终于离开了岽背岗,也是最后一批离开岽背岗知青中的其中一个。随即,岽背岗知青队宣布撤销,过往经历终成历史。

最后的留痕


        2025年6月1日于深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岽背岗的回忆) 陈玉生 1976年春。 不知从何时起,我身上开...
    陈玉生阅读 921评论 0 2
  • 一) 每一个年代都会出现一些流行语,流行起来总是从青年人开始。记得那年下乡再教育时,我们嘴里常掛的词是:章程、放翻...
    Zhouquan56阅读 3,635评论 0 3
  • ( 岽背岗的回忆) 陈玉生 知青队的经营管理沿袭了农村生产队的模式,实行 ...
    陈玉生阅读 952评论 0 1
  • 知青往事 学院词人 “知青”是一个历史概...
    学院词人阅读 9,134评论 6 12
  • 2017年冬,我自退休之后。恰逢广东省进行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搜集资料工作,丰顺县也紧锣密鼓做此项工作,县普查办公...
    丰潘杨阅读 5,768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