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这句话用来形容邓亚萍再合适不过了。
众所周知,邓亚萍是一位传奇的世界冠军,是中国乒乓球大满贯第一人,曾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
我不喜欢球类运动,也很少关注体育赛事,第一次注意到邓亚萍,是源于一次综艺节目,屏幕上的邓亚萍讲话干脆、爽快,语言表达极具逻辑性和缜密性,从神态到表情,从语言到动作,无不透着一股笃定和自信,我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后来刻意关注了她的冠军成长路和刻苦求学路,再次为她的自强不息和坚强乐观的心态折服,我的身心备受鼓舞。
一,冠军成长路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想当运动员,立志要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比赛。但由于身材矮小,她先后两次被省队和国家队拒之门外。但邓亚萍不服输,为了破除身材的“魔咒”,弥补先天的不足,她在腿上绑30斤沙袋,每天训练13个小时,常年午休,不断打磨自己的球技,最终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她如愿以偿地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迎来了属于邓亚萍的大满贯时代。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他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的奖牌。出色成就不仅为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乒乓球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二,刻苦求学路
1997年邓亚萍参加完比赛后,就开始为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她先后进入了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
邓亚萍的求学之路非常不易,刚进入清华的时候,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根本无法跟上大课堂的课程。但她没有被眼前的问题吓倒。她坚信:任何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再逐渐地去感悟和提炼成功的规律,都是这个过程。
为了学好英语,她每天5点钟准时起床,一天保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从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开始,不断地培养语感。她把在体育场上拼搏的劲头转到了学习上,日复一日的坚持着,终于在2001年的申奥会上,邓亚萍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了申奥陈述。
再后来,邓亚萍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在这个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地方,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顺利完成全英文答辩,结业归来。
邓亚萍用自己的读书经历成功地打破了世俗的观念—运动员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也为后面的退役运动员,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提供了参考。
三,最后
从一个因为身高局限屡次被职业队放弃的小女孩,到得过18次世界冠军的顶级运动员,再到成为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她的身份一直在转变,打破了很多不可能,完成了人生的惊奇之旅。
她的书籍《心力》中,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赢家,就是咬牙切齿也要把事情做好了。
邓亚萍一直在用她的行动和成绩诠释着这句话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