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孟子是成功的老师?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孤儿寡母出人才”的现象,早早失去父亲的孩子,母亲会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成才率要比一般家庭要高。孟子就是一个典型。
孟子有一个好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者崇高,学生也不会平庸。孟子的学生也同样幸运。
孔子的家乡曲阜,往南30多公里,就是孟子的家乡邹城。在孔子去世100多年之后,孟子出生了。他与孔子一样,也是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孟子的母亲非常了不起,你一定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少年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初住在墓地附近,后来迁到市场旁边,环境都不适合教育小孩子,最后搬到学校附近,果然孟子耳濡目染,长大变得很有出息。
旧社会大家族中的女人,一旦丈夫死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儿子身上,既是慈母,又要扮演严父的角色。我是研究知识分子的,发现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当中,有一个“孤儿寡母出人才”现象,比如孔子、孟子等,都是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带大,要求特别严,而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又特别懂事、自觉,反而成才率比父母双全的孩子更高。
孟子的家世已经不可考,出身并不高贵,但他的志向很大,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的子民,他称为“天民”,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在人性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都有善根。这大概与他的童年感受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已经很讲究门派,那么,孟子是谁的学生呢?原来他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可以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也很不得了,后来科举要考的儒家四大经典中的《中庸》,据考证就是子思的著作。
教育上的成功者
孟子在学术思想上属于子思学派,在人格风骨上更是受到子思的影响。可见,找对一个好老师,比什么都重要。老师是怎么样的,学生就会怎么样。
孟子在三十岁以后,也像孔子、子思一样,开始收徒讲学,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与《论语》,都是儒学的重要经典,但孔子“述而不作”,《论语》都是弟子们将孔子平日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而成书的;《孟子》一书是有“述”有“作”,既有弟子的记录,也有孟子亲自写的。
两本书的风格也很不一样。《论语》中的孔子,好像一个温和敦厚的长者,循循善诱,充满智者的智慧,有时候还有点自嘲的幽默感呢。而《孟子》中的作者呢,更多地不是自嘲,而是自负。慷慨激昂,气势若虹,说到激动之处,有时候还很愤青!到了战国时代,不仅是军事,学术上也是群雄并起,争夺话语霸权。儒学受到墨学、杨朱学挑战,腹背受敌,因此孟子不得不挺身卫道。他特别好辩,有雄辩家的美誉,在文学史上,《孟子》一书也被视为散文的经典。
孟子出名以后,来追随的学生越来越多。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竟然浩浩荡荡,形成数十辆的车队,随从数百人。声势之大,超过了孔子。
孟子也是个好老师。他说过,君子有三大快乐。第一,父母双全,兄弟俱在,这是家庭之乐;第二,上对得起老天,下不愧对祖宗,这是成德之乐;但最要紧的是第三乐,“得天下英才教育之”,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快乐。
孟子在教育学生上很有一套。一个好老师,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式教育开发学生的智慧。孟子有一句名言:“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说,教学生就像射箭,你不必将剑射出去,将答案告诉他,而只要他跟着你拉满弓,就自然而然学会了,自己会找到结论在哪里。
孟子还清醒地意识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点资格了,懂一点知识,就忍不住要喋喋不休,教导别人,这是为人最大的毛病啊!做领导、家长和大哥的,“好为人师”是最忌讳的。古书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送人一条大鱼,不如教他自己捕鱼的方法,说的也是这个理。
以上内容摘选许纪霖教授《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