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却说八王之乱后,中原士族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缪氏敞开各地庄园,庇护了数万士族百姓,在池州、吉州、申州设立"胡汉庇护所",胡汉百姓腾出房屋、田地,与士族共享,上演了一幕幕"胡汉一家,共渡难关"的感人场景。
顺嵝的学宫成了最大的庇护所,他让士族子弟与胡汉子弟同堂上课,汉族先生讲《诗经》,胡族先生讲《匈奴史诗》,竟让士族子弟惊叹:"原来胡族文化,也有如此深厚的底蕴。"有个叫王导的士族子弟,后来成为东晋丞相,他在《政论》中写道:"缪氏之治,乃胡汉融合之典范,可为万世法。"
列位看官,缪氏庇护士族,可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让他们参与胡汉共治。在爱州,士族被推举为"胡汉参议",参与州府议事;在蒲州,士族大夫主持修订《胡汉通商律》,将中原的契约精神与胡族的诚信传统结合,形成了新的商业法规。
最动人的是吉州的普惠寺,君莨的弟子们将佛堂改成避难所,胡族僧人守护前门,汉族僧人分发粥食,连佛像前的供果,都拿出来分给百姓。士族们感动,主动为寺庙抄写佛经,胡汉僧人则教他们胡族的冥想术,缓解思乡之苦。
列位看官,缪氏的庇护,让士族对胡族的偏见逐渐消除。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初到池州时,见胡族少年骑马射箭,曾写诗讽刺"胡儿犷野",后来在学宫听顺嵝讲课,看到胡族学生背诵《楚辞》,汉族学生表演胡族舞蹈,竟羞愧难当,写下"胡汉本同源,何分楚与蛮"的名句。
却说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什翼犍,趁中原战乱,想偷袭池州,却见城墙上胡汉百姓同仇敌忾,士族子弟与胡族青壮共同巡逻,竟不敢进攻。他派密使入城,看到缪氏庄园里士族与胡族同桌吃饭,互教技艺,密使回来禀报:"缪氏得人心如此,不可敌也。"拓跋什翼犍遂放弃南侵,转而与缪氏结盟。
列位看官,缪氏庇护中原士,看似吃亏,实则播下了胡汉融合的种子。这些南渡的士族,后来在东晋朝廷中,多次力挺胡汉平等的政策,比如设立"胡汉通婚鼓励署",正是受了缪氏的影响。
列位看官,然而,庇护并非一帆风顺。有个叫恒温的武将,想强行征调缪氏的胡汉护卫队,遭到拒绝后,竟诬陷缪氏"私通胡族"。顺嵝的弟子们带着士族百姓上京请愿,在宫门前背诵《胡汉同宗论》,晋成帝感动,下诏褒奖缪氏,恒温只好作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