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让你20分钟就读懂一本书,你是否愿意每天抽出20分钟的时间来读一本书?
可能你有疑问:
1.20分钟读懂一本书,怎么可能?把标题目录读完就不错了,况且就算读完了,记住的能有多少。
2.听上去很有意思呢,但读什么书呢?任何书都可以吗?怎么读呢?
对于读书,你是否还有这些困惑:
1.比起读书,我更想刷抖音和朋友圈,公众号推送的软文都比书更有吸引力。
2.我知道阅读是个好习惯,但我只要一拿起书就没有兴致。
3.没时间读书,专注力也不够,看了前面20页就搁一边了,好多书都没读完放着积灰呢。
4.我很喜欢读书,但并不擅长,因为读得很慢,所以要花费很多时间。
5.我只读我喜欢的书、需要的书,那些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通常敬而远之。
先抛开这些疑问和困惑,你是否愿意试一试这个神奇的阅读方法?
《高效阅读》的作者是日本的渡边康弘,渡边先生曾经也并不擅长阅读,英语也很糟糕,但经过不断思考和实践,他架构出了一个崭新的阅读方法--共振阅读法,大大改变了他的阅读能力,一年就能阅读500本商业管理类书籍。
你不禁要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没错,就是“共振阅读法”。
在你对这个阅读法并不了解之前,也许你会觉得很奇特,甚至不可思议,但等你尝试去运用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在引导你改变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让阅读更有效率,也更有意义。
渡边先生在书中提到了5条大胆的假设:
假设1:在接触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假设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假设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假设4: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使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假设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的话,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当你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你就与创作这本书的作者有了连接。书就相当于能量疏通的媒介,就在你接触书的一瞬间,可能就会有一些想法突然冒出来,让你有想去读这本书的欲望。你可以想象作者就在你的面前,你们初次见面,你对他有没有想要了解的,你想问他些什么,他会如何回应你,带着这些好奇你就可以开启对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这个过程就是“共振阅读法”的第0个步骤:接触书本并明确自己的目的。用时约2mins。
也许在你过往的阅读经历中,你也有下意识的阅读某些书籍,可能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可能为了工作需要,也可能为了写作素材。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在你读这些书的时候,你是否有思考过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具体的目的去读的?这个目的,可以是你刚看到书的时候就产生的念头;也可以是你看过某一页或者大致翻阅过后产生的想法;甚至可以是为某人而读,有个让你想要分享的对象;当然也可以是为了提高自己而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都将是你接下来阅读这本书的力量源泉。每次开启对这本书的阅读模式前都想想自己的阅读目的,即使阅读过程中磕磕碰碰你也依然有读完的动力。
比如我第一次阅读《高效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怎么用20分钟读懂一本书?也可以是已经对此书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想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即使同一本书,每次阅读的目的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如同和你不熟悉的朋友交谈得越多,你对此人也会有更多的了解一样。好奇心让你对作者或者对书想知道的更多,这种吸引力就可以作为我们读书的目的。比如当我第三次读《高效阅读》时的目的是:整理书中有关阅读的实际操作方法。
接下来就进入“共振阅读法”的第1个步骤: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用时约1min。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与某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你先观察到的是他的长相、穿着,也许还有问候和交流,对这个陌生人有了简单的了解,在你的心目中形成了第一印象。
所以在这个步骤中只需要你以无法看清书中文字的速度快速地翻阅书,与书产生“亲近感”,虽然眼睛无法看清文字,但是在这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信息资源已经输送到大脑的潜意识里了。
把这个初步的印象落于纸上,右手拿书,左手持笔,就是“共振阅读法”的第2个步骤:使用三栏表格绘制曲线。用时约2mins。
从“右上”到“左下”,将我们身体感应到的书本能量通过绘制曲线记录到纸上,在曲线上用“↑”标注6-8个感兴趣的点,每一栏标注2个左右,根据大致书的位置用随机数字写下页码,然后确定优先顺序,这个顺序也将是你接下来阅读的顺序。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共振阅读法”中最关键的步骤,它需要你在前面的准备过程中已经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身体能量通畅地流动,与作者产生“共鸣”。人与人之间会有持续的交流就在于“共鸣”,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可能沟通就戛然而止了。
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些被标注“↑”之处就是接下来我们要与作者深入探讨的部分。
到这里,我们可以进入第3个步骤:在曲线上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出单词。用时2~6mins。
这些单词可以是第一个进入你眼帘的,可以是你感兴趣的,也可以是你有疑问的,总之是想让你再去详读这本书的动力来源。
第4个步骤: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用时10~15mins。
也许你和我一样,习惯于一页一页从头到尾的看书,去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而且常常因为短暂的专注力,可能每次读个20分钟就会产生“受挫”的感觉,这样读完一本书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当然你可能习惯于速读,但一遍读下来能记住的寥寥无几。
带着问题阅读就是要把阅读从被动转为主动,尤其是习惯从第一页第一行的内容或者从目录标题开始阅读的,容易被作者的视角先入为主,而忽视了你自己的视角。你的视角决定了你想要了解的信息。阅读的中心应该是你自己,所以如果不想受作者意图的干扰,你得改变曾经的阅读思维方式,以和作者平等对话的姿态,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真正想了解的信息。这就是渡边先生“共振阅读法”的核心:双向交流式的阅读,越主动越高效。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不用读完一本书的所有内容,就能在书中学到很多,尤其是获得对你来说重要的信息。
现在你可能会很兴奋,甚至有“进步”的错觉,找到了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一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刚开始我也有这种飘飘然的感觉,我将这种方法用于阅读其他书籍,确实效果甚好,一天就能读完一本书,而且吸收到的内容并不少。
为了将阅读更好地进行下去,你就可以去做第5个步骤:根据从书中获得的想法,制定行动计划。
每个人读完一本书,多少会有些想法,可能想读读同一类的书做些补充,可能想见见某个人、去某些地方,也可能像我一样写些什么做点分享,并且把这个方法用于其他书籍的阅读。就把这些想法写在第一栏上方,作为一周的行动计划。然后第二栏内写上三个月内的行动计划,最后一栏写上一年至三年内的行动计划。
只需要坚持一个月你就能有明显的变化,阅读速度的提高,书目品类增加,甚至生活也会有微小甚至巨大的变化,因为“共振阅读法”不光是让你去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输出”,让你把与作者交流后产生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我想这也是渡边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吧:让阅读真正地去改变生活。
对于我来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想写书评了。虽然我读过很多书,但我却从未认真写过一篇书评,也没有很兴奋地想把这些书分享给他人的感觉,因为读完一本书储存的内容不多且杂,就算与人分享也不知从何说起。现在我想让我的读书更有动力也有意义,所以把渡边先生的这本书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写书评和阅读一样都要让自己处于一个轻松的状态下,每一次进行写作和阅读前,做1分钟深呼吸,让自己进入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这本书已经读了超过20分钟了,你也没有太强烈的欲望想把它读完,就暂且放一放,等下次能量碰撞的时候再读。书评也是如此,找个安静的环境列好草稿,等时间充裕或者灵感迸发的时候写完就好。
好了,用能量去感应你想要读的书,准备好纸和笔,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