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笔者曾在2019-2021年供职于某在线教育平台研发项目组,担任产品经理,负责课程内容产品的全流程开发和用户体验优化工作。在上一篇文章中,针对用户及流量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平台产品情况和用户情况有了一个概览。但是,上文中的数据并未涉及实际使用产品的用户(儿童)以及他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上课)中的行为与想法,这对于产品体验优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其他类型的数据入手,去挖掘用户需求和痛点。
分析目标
1.收集后台用户反馈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问题发生频次和严重程度。
2.观看用户上课视频,并访谈相关人员,还原问题发生场景;同时建立用户画像并进行细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用户。
3.建立用户旅程图,结合上述数据进行需求点挖掘和分析。
4.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和迭代建议。
数据来源
后台用户评分+评价内容、课程录像、相关人员访谈
有效评论整理
筛选评论标准
- 评分1-3分
- 场景具体,问题明确:用哪些功能或者在什么条件下使用
- 有BUG或者建议信息:比如视频卡顿/听不见声音/无法操作等
评论筛选结果
问题描述 | 有效评论数 | 占比 |
---|---|---|
网络系统卡顿、断线、课件加载时间长 | 338 | 14.94% |
课程难度不适合孩子 | 327 | 14.46% |
孩子课上被关注少 | 317 | 14.01% |
语速过快、流程快或慢or拖堂 | 196 | 8.66% |
杂音、回声或其他用户干扰 | 194 | 8.58% |
课件内容质量问题 | 172 | 7.60% |
课件交互问题 | 149 | 6.59% |
沟通互动不足 | 100 | 4.42% |
老师声音小,听不清、听不到 | 94 | 4.16% |
授课内容听不懂、记不住 | 85 | 3.76% |
希望增加课外拓展资源 | 65 | 2.87% |
希望约课时能选择老师 | 62 | 2.74% |
习题数量少,难度不匹配 | 49 | 2.17% |
课间特殊情况求助无回应 | 39 | 1.72% |
希望课程能回放 | 33 | 1.46% |
课前互动不适当、不充分 | 23 | 1.02% |
老师听不清学生声音 | 12 | 0.53% |
老师迟到 | 7 | 0.31% |
评论分析
从本次收集到的原始评论数据中,过滤了纯好评、纯情绪化差评、刷评行为和无意义评论后,剩下保留的所有有效用户评论数一共有2262条。
从评论统计中可以得出:
- 【设备和网络问题】和【课件难度适配问题】为当前用户反映最频繁的问题,相关功能为在线教育类产品的高频功能,也是体验级功能,用户需求强烈。
- 难以定性的问题偏多,诸如【授课节奏过快/慢】、【授课听不懂】、【课前互动不适当】等问题,尚需还原判断是用户个人原因还是产品服务原因导致。
- 部分优化和新功能的建议,属于方案级需求,也需还原用户真实需求并进行评估。
将所有用户评论分为5个类型:系统BUG,系统优化、课件优化、教学优化和新需求。从下图中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反馈是发生在授课环节,是多数用户比较关心的。为了还原问题发生场景,笔者追踪了相关评论对应的授课视频录像,并访谈了当时授课的老师以及客服人员,综合这些信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出分析。
系统bug | 系统优化 | 课件优化 | 教学优化 | 新需求 |
---|---|---|---|---|
杂音、回声 | 卡顿、断线 | 课程难度 | 缺少关注 | 希望增加拓展资源 |
多用户音频干扰 | 加载时间长 | 内容枯燥 | 授课节奏 | 希望有纸质练习册 |
音频清晰度 | 不会操作 | 操作机会少 | 希望能选老师 | |
操作繁琐 | 沟通互动少 | 希望课程能回放 | ||
难以理解 | 老师声音小 | |||
习题难度 | 老师无回应 | |||
课前互动不适当 | ||||
老师迟到 |
问题分析
- 杂音、回声:体现在上课时学生除了听到老师讲课声,有时还会听到电流声和回声,影响听课效果。原因可能是授课老师的音频设备没有统一标准化,部分存在收音效果不佳的问题。
- 多用户音频干扰:体现在4人班或6人班上课操作时,老师会设置学生音频为“仅能听到老师,互相听不见”,但仍有部分用户反映自己操作时能听到其他学生说话,干扰自己思路。原因可能是系统Bug导致屏蔽功能未能良好运行,也有可能是老师误操作导致未能正确设置。
- 音频清晰度+老师声音小:体现在老师难以听清学生说话,或学生难以听清老师说话。排除设备问题和教师培训问题,也可能是网络卡顿造成。
- 卡顿、断线+加载内容时间长:体现在课前加载课件内容时间长、上课过程中播放动画和操作小游戏时会有卡顿、有时会突然断线。从原因上分析可能是部分用户的设备和网络条件造成的。但随着产品体量和用户规模的增大,设备和网络适配问题影响到的用户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用户都拥有优良的设备和上网条件,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重心放在软件优化上。
- 课程难度+习题难度:体现在新用户难以快速匹配到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课程。目前仅根据新用户在注册时填写的年龄来安排对应级别的课程,后续上课时感到不合适再联系教务进行调整。用户如果初次上课就匹配到不合适自身难度的课程,会感到浪费时间,造成整体较差的第一印象,影响留存和转化。此外,交互操作体验不佳、无法理解抽象概念、师生互动不足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用户作出“难度不合适”的判断。同时,课程难度与用户不匹配也是很多用户体验问题的根源。根据二八法则,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减缓乃至消除其他用户体验问题。
- 内容枯燥:由于同样的课程也有家长评价孩子很爱上,因此不能对这个问题简单定性。仔细研究相关评论并观看课程录像后发现,家长作出这类评价往往是发现孩子上课时参与度不高(不看课件、不听老师讲、不做题),因而认为是内容枯燥对孩子吸引度不够。实际上我们发现造成孩子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觉得太简单不想听、或者太难听不懂;可能是不喜欢这个老师;可能是在做题时遇到了bug无法操作,或者不理解操作步骤……等等。
- 不会操作+操作繁琐:主要体现在孩子面对课程中需要自己操作的题目(小游戏)时,不能很快地理解操作方法和游戏目的,无法很好地完成。原因可能有:①交互设计不佳,不符合儿童用户的认知和操作习惯;②存在bug且孩子无法清楚表述;③当前课程难度超过孩子水平;④和老师的沟通互动不足。
- 难以理解:除了课程难度级别不合适以外,还体现在部分课件内出现了一些抽象名词、概念(如“整点”“进位”)是孩子从未接触过的,并且大部分孩子不认识汉字,即使有动画+老师解释,也难以真正理解。原因是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约12岁后)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此前不适宜向他们展示。
- 缺少关注+沟通互动少+操作机会少:体现在4人班/6人班上课时,互动环节(上台演示、举手回答、提问)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时间和次数有限,当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某一学生占用了老师较多时间时,其他学生会有被忽视+时间被挤占感。导致某一学生占用较多时间的可能原因有:①课件太难;②卡顿、断线;③系统bug;④授课节奏失控。
- 授课节奏:体现在授课内容语速和课堂流程时间把控。分2种情况:①部分孩子的水平超过了当前授课内容,会觉得老师讲太慢;②部分孩子的水平还不足以理解当前授课水平,会觉得老师讲太快,也容易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老师如果停下来专门为这个孩子讲解,就容易挤占原本的后续教学环节,导致后面的内容只能加速讲解(老师语速太快)或者拖堂,也会让其他孩子感到被忽视;而老师如果为了确保流程,就有可能忽视这部分孩子的特殊讲解需求,造成“缺少关注”“沟通互动少”“操作机会少”的现象。
- 老师无回应:体现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会在【播放动画】+【老师讲解】对全体学生进行静音,此时如果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和老师沟通,老师听不见,无法做出回应。
- 课前互动不适当:体现在课前热场形式和内容中存在易引起家长争议的部分。例如邀请孩子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画片,容易让孩子过于兴奋和投入,影响后续听课效果。
- 老师迟到:体现在老师没有提前进入教室,甚至在预定的上课时间开始5-10分钟后才进入教室。原因可能是老师确实迟到了,也有可能是老师临时请假,排课系统未能及时安排候补老师而导致的延误。这个问题发生的频率非常低。
- 希望增加拓展资源+纸质练习册:体现在家长表示孩子上课前缺少预习资料,上课后缺少总结、复习和拓展阅读资料,无法很好地形成教学闭环,是比较合理的用户诉求。家长特意要求纸质练习册,是因为:①出于护眼考虑,家长更希望孩子在纸上做题而不是对着电子屏幕做题;②纸质练习册可以让孩子练习书写。
- 希望能选老师:体现在部分用户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有特定偏好。例如有的家长喜欢上课时会严格纠正纪律的老师,而有的家长则希望老师上课时只专注于教学内容不要干涉孩子太多;而孩子也会对老师有所偏好,并且对老师的喜爱与否会影响到上课的认真程度。由于排课系统是随机安排老师,用户不一定每次都能遇到符合自己偏好的老师。
- 希望课程能回放:体现在一些家长表示自己无法陪伴孩子上课,因此上课时会设置软件录屏,课后会自己再看一遍课程视频,目的是:①观察孩子上课表现;②评估老师上课效果;③有需要时可以重复播放。
用户细分和典型用户选取
在观看课程录像的过程中,笔者还注意到:即使是被分配到同一节课上的孩子(年龄段一致),也存在着许多属性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上课体验。例如:
- 有的孩子乐于和老师沟通,而有的孩子尽力避免被提问;
- 有的孩子上课时由父母陪同,而有的孩子则由祖父母陪同,还有的独自上课;
- 有的孩子使用最新款的ipad上课,而有的孩子使用的是家中的电脑,还有的孩子使用的是小屏幕低配置手机……
显然,为每一种不同的属性都构造一个用户画像会非常繁琐而收效甚微,我们最终还是会立足于一个典型用户,为Ta进行设计。因此笔者的想法是,可以列举出比较重要的用户特征维度,然后根据这些维度去构造一个最具覆盖性的用户画像,作为典型用户。
根据笔者所观察到的,试列出如下用户特征维度:
- 是否有监护人陪同上课
- 设备性能
- 设备屏幕大小
- 设备操作方式
- 设备操作经验
- 是否识字
- 沟通表达能力
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维度的两极,分别可以对应“最容易完成学习任务的用户”和“最难完成学习任务的用户”。这个推测也可以在课程录像中得到验证。
此时我们就可以构造出一名用户【Jerry】,【Jerry】会是一名难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用户。如果连他都能够高效顺畅地完成整个教学流程,那么其他人也容易满足。
需求挖掘
我们试着将构造出的典型用户画像和前面的用户反馈问题,用【用户旅程图】的方式来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和感受,有利于需求挖掘。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用户在整个产品体验流程环节中,整体的情绪体验基本是逐渐向上的,但是在【课中】环节,由于耗时长、流程复杂,且实际用户变成了儿童,他们在与设备交互时可能会遇到更多障碍,特别是当无法很好地表达困难并进行求助时,容易产生很大的挫败情绪,直接影响上课效果,也让家长用户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感到不满,进而影响转化率。
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课中】环节时的用户需求。此外,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课中】环节中的很多痛点来源于【课前】环节缺乏对于学生实际数学能力的测评,仅按照年龄来进行课程推荐,导致一部分学生匹配到了并不适合他们当前水平的课程,造成了后续的很多问题。
优先级排序和解决方案建议
经过上面所有环节的整理,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用户需求。当面对众多需求的时候,如果不加思索就立即建立任务去执行,只会导致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投入的浪费,也会极大地挫伤开发小伙伴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提出行动计划与建议之前,还需要对需求进行一下优先级排序,找到当前最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通常来说,可以从【用户量和频率】、【开发难度和效果】两个四象限排序法对需求进行排序。
用户量和频率
【用户量大+高频】是最重要且最紧急的问题,需要优先解决。
【用户量大+低频】属于用户关注的问题,应该排第二。
【用户量小+高频】属于少部分用户关注的问题,可以优先解决重点问题之后再去考虑。
【用户量小+低频】属于最末端的需求,即当前并不紧急也不是很重要的,可以先记录搁置,之后再观察是否需要做调整。
开发难度和效果
【见效快+开发难度低】作为早期优先、快速迭代的功能;
【见效快+开发难度高】作为成长期迭代的功能;
【见效低+开发难度低】作为适度创新的功能;
【见效低+开发难度高】作为可能是机会的功能。
产品当前处于成长阶段,在积累了一大批稳定用户后,为了在留住这批用户的同时还能拉新,应该不断优化核心用户体验,渐少用户流失率。即应当重点关注【见效快+开发难度高】与【见效快+开发难度低】的需求,其次再关注【见效低+开发难度低】与【见效低+开发难度高】的需求。
优先级排序和解决方案建议
优先级分为5档: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总结
当面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用户反馈时,我们需要有一套方法去化繁为简,剔除伪需求,提炼出真需求作为产品迭代的重点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越来越了解用户,同时对自己的产品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初期,用户的上课体验是优化的核心重点,只有在这个环节提供足够的用户价值,产品才能持续稳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