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为害怕冒犯读者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应和一屋子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没用!在充满了担忧的土地上,永远生长不出风格。”
通常,修改不应该在写作完成后立刻执行。还散发着热度的故事,因为和作者的距离太近,无法和作者的感情隔开,也就无法看清楚。此刻,最应该做的,是去享受一个漫长的午餐,喝点小酒,再花一两天时间做点其他事。
“化腐朽为神奇”的三步修改法:
1. 内容的修改
快速阅读故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而不是哪些地方需要删减。看看你有没有忽略一些起支撑作用的信息,有没有地方需要解释得更清楚一些。确认把所有让故事变得清晰和可信的材料都已包含进去了。
2. 结论和连贯性的修改
注意故事的结论、总结,包括主题陈述——是不是表达了你想要的内容?是否像支持它们的论据材料一样强劲有力?删繁就简任何啰嗦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重新打造放慢故事节奏的辅助角色。
3. 节奏和细节的修改
大幅度的修改带来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因为在砍掉肥肉的同时,往往把一些骨头和血管一起去掉了,留下一个难看的伤口,要花更多功夫去修补它。
寻找那些细小而多余的结构,比如“根据这样的事实”(直接改成“因为”);占空间的被动结构变成省力的主动结构;剔除不重要的多余信息等等。
关于风格,我无法告诉你该怎样获取,没有人可以。
很多人在遇到新话题时,被痛苦和焦虑困扰,反复考虑的,是如何讨好一群没有任何特征的读者,抛弃自己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去揣测和采用他们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担忧是没有根据的,只会破坏你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是比自己想象中更好的作家,因为他们自由地使用技巧和策略,无所谓方式时机,只要他们喜欢。于是慢慢变成优秀的作者。
所以,这本书想要强调的最关键内容,实际上是记者的态度,记者对自己、对读者、对那些打断他们谈话的陌生人的态度。如果记者无法摆脱这些陌生人,因为害怕冒犯他们,如果他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无法帮助他。他将永远无法在她的新闻作品中留下他个人的印记。
在充满了担忧的土地上,永远生长不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