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被各种图片刷屏,我妈也破天荒给我发了个红包,我还在想又是什么我不知道的特别的日子,原来是个数字节,“520”。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数字也可以成为节日的理由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于过节的仪式感的需求越来越多了呢?日常的生活好像越来越不能让我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必须在特殊和仪式感中才能证明生活是有价值的。连我这个不喜欢过节的人,也会因为羡慕满屏的圆满,期盼着一个个特殊的日子。
人的需求多样化,也层次化,会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发生变化,由最初的饱腹之欲到如今在心理上越来越多需求,也逐渐把我们和其他动物之间区分开来。
仪式感,这是最近看很多心理剧新学会的词儿,也是很好用的词,尤其用在人的心理需求上。节日是我们很多心理需求外化的媒介,他用一种既定的仪式,让我们标记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被附着上我们的某种特殊需求,每一种需求对应一种特殊的仪式,成为我们的每一个节日。春节的特殊性在于,它附着我们对于过去一年的圆满结束的总结,和对新的一年即将开启的美好愿景,还有一个家族难得的齐聚一堂,共度辞旧迎新的一刻。于是,这种丰富厚重的需求所带来的特殊性,以一场重大的仪式流程来来彰显,来纪念,来重复。清明,端午,中秋也都是一样,它们的仪式已经被我们重复演绎了很长时间,社会认同高度一致,因而成为最重要的几个传统节日。
我们现在比之于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信息更加繁杂,物质社会也更加丰富多样,心理世界也更加复杂,各种各样的需求驱使着我们去寻求更多的方式让自己得以满足。富有仪式感的节日应该算是在这些方式之中,认可度偏高,操作性更强,而且更富有积极暗示的心理安慰效果。“520”满足了相爱的男女之间表达爱、索取爱、展示爱的心理需求;光棍节又满足了广大单身男女们以对立于情侣的立场,表达对自己单身身份的自嘲,或者与之相反的推崇彰显;还有双十二的淘宝购物节,更是迎合了商家们增加销量和营业额的需求,也同样刺激了广大买家们的购物需求。在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日子里,特殊人群用各种仪式去庆祝、纪念,一份充满爱意的礼物,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或是一场同类人的狂欢,一次疯狂的买买买。
所以你看,人类多么聪明,比其他物种有智慧多了。我们能够充满仪式感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并冠之以节日之名,在时间长河里重复着。
520,我爱你,真是有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