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讲述了“道德许可”的概念与危害。
与我们的常识认知不同,“道德许可”带来的不是激励,更可能是恶行。为什么道德楷模也会犯错?为什么那些总是义正词严,热爱“讲道德”的人更有可能是伪君子?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造成的恶果。
我们总是喜欢树立道德楷模,把主人公塑造成高大全零缺点、近乎完美的形象。不愿意承认英雄也有缺点,而实际上,人性中总容易有那么一两个阴暗面,诚实面对社会与人类的错误与黑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道德许可效应”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意志力失效都是由软弱引起的,一方面,正是乐观精神允许了我们放纵自己;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反而容易带来犯错的冲动。
知行合一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当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作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然后,带着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做出与之前判断相反的行为,或者是,允许自己胡作非为。
人类是容易被自己的良好行为或者义正言词所蒙蔽,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为。
那些“被道德化”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在“道德许可”的作用下,“进步”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大部分人认为进步可以刺激我们争取更大成功,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总是把进步当成放松的借口。这是因为,意志力挑战是两个自我的战争,放纵的自己和理智的自己,进步打破了他们间的平衡。
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目标释放” ——我们“曾经努力克制的目标会变得更加强大,诱惑也会更加难以抵挡。”
前进一小步,可能让我们后退两大步,这就是进步带来的陷阱。
我们购买了很多课程,收藏了很多文章,以为拥有了这些而不去真正的学习,实践,我们的大脑欺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获得了进步,把别人的成功当成了自己的成功,所有的这些“进步”陷阱,都让我们产生误判,以为成功在握,可以放纵享乐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