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自我,反思人性。有缺点并不可怕,实际上有很多缺点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但也是能够克服的。而克服缺点的第一步,就是明白我们的缺点在哪里。
例如,有小伙伴说我的文章太长了,快消时代更适合用图片表达观点。我有想反驳,但自控力告诉我,行动前应该“三思而后行”。
我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写自控力学习的文章呢?
首先,为了自助,为了掌握自控方法;其次,为了助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图表更加直观,确实能给思考和学习带来便利。
我很感谢这位给我提意见的伙伴。今后的自控力学习分享中,我会多用图表,当然文章可能依然比较长。我会在文章开头放一份思维提纲,大家可以大概了解到文章内容,然后决定如何阅读。不过,最理想的学习方法还是阅读原著,《自控力》一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案例,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认真学习实践,一定会有所收获。
《自控力》第四章标题 —— 为何善行之后会有恶行?重点讲述“道德许可”的概念与危害。以下是我对此章节的学习笔记。
所谓“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是一个心理学的观点,与我们的常识认知不同,“道德许可”带来的不是激励,更可能是恶行。为什么道德楷模也会犯错?为什么那些总是义正词严,热爱“讲道德”的人更有可能是伪君子?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造成的恶果。
1 “道德许可”陷阱
小朋友看电视时,爱问一个朴素的问题:“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甚至是现代媒体中,总喜欢树立道德楷模,把主人公塑造成高大全零缺点、近乎完美的形象。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不愿意承认英雄也有缺点,而实际上,人性中总容易有那么一两个阴暗面,诚实面对社会与人类的错误与黑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道德许可”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不是所有的意志力失效都是由软弱引起的,一方面,正是乐观精神允许了我们放纵自己;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反而容易带来犯错的冲动。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 · 莫林和戴尔 · 米勒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让学生完成一份问卷。第一组学生的问卷是,①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②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第二组学生的问卷是,①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②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很显然,第一组问题遭到了学生的强烈抗议,而回答第二组命题的学生态度更中立。
然后,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招聘场景中作选择,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
结果是,那些刚完成了第一组命题,并强烈抗议过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偏向于选择由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
这个实验说明,知行合一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当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作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然后,带着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做出与之前判断相反的行为,或者是,允许自己胡作非为。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因为驳斥了性别歧视的言论,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放松了警惕,就更容易做出带有歧视色彩的决定。
人类是很容易被自己的良好行为或正义言行所蒙蔽,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为的 —— 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有明显道德标准的人,会犯上严重的道德错误。
比如,某慈善家一方面大力资助失学儿童,另一方面又做出了侵害女童的恶行。再如,有人说得越高尚,做得越糟糕。
那些“被道德化”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道德判断,带来的不是激励作用,而是加剧了事情的矛盾化。
如果把自控当成是道德测试,把贪吃、熬夜、过度消费等等行为当成恶行,我们就会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看不到意志力挑战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的事实,进而无法完成挑战任务。
2. “进步”陷阱
在“道德许可”的作用下,“进步”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大部分人认为进步可以刺激我们争取更大成功,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总是把进步当成放松的借口。这是因为,意志力挑战是两个自我的战争,放纵的自己和理智的自己,进步打破了他们间的平衡。
当我们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满足,理智的自己开始靠边站,放纵的自己大声呼喊:“放松一下吧”,此时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响应这个声音,转身关注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目标。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目标释放” —— 我们“曾经努力克制的目标会变得更加强大,诱惑也会更加难以抵挡。”
前进一小步,可能让我们后退两大步,这就是进步带来的陷阱。
更危险的是,大脑会把对进步的学习当成真正的进步,把想做的事当成已经付出的努力,把别人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
我们学习很多提高效率、改善学习技巧的课程,却从不真正实践,而是把方法当成自己的进步。
我们写好了待办事项清单,就觉得自己很棒,把需要做的事当成是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
我们收集很多知识技巧文章、成功案例、名人故事,把别人的成功当成是自己的成功。
所有的这些“进步”陷阱,都让我们产生误判,以为成功在握,可以放纵享乐一下了。
3. “明天”陷阱
人们会错误以为,计划要做的善行也是值得称赞的。这个想法带来的后果是,允许自己“今天犯错,明天补救”。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二份快餐菜单,模拟开设餐厅,A组得到的菜单都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B组得到的菜单里,除了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外,加了一份健康沙拉。
实验结果是,当菜单里含有健康沙拉时,人们更有可能选择最不健康、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
这是因为大脑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误地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的目标。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一直以为自己的“明天会更好”,那其实是大脑的自我欺骗。
当我们面对未来选择的时候,很容易犯下错误,不断地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一样的选择,这种期望允许我们在今天放纵自己,我们确信自己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现实是,如果还有机会,大多数人还是会继续犯错。
实际上,明天会不会变得更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的事情,明天同样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
4. 意志力的较量
如何克服“道德许可”陷阱造成的意志力塌陷呢?
答案是,忘掉美德,牢记目标和价值观,马上行动。
当我们取得进步的时候,要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要清楚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轻易的放纵自己的行为,三思而后行,当行为与目标和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停下来,想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行动?
《自控力》为读者安排了三个深入剖析自己的作业,两个意志力实验,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详细解读留到下篇文章。
作业1 剖析善与恶
作业2 你是在向明天赊账吗?
作业3 你觉得自己是谁?
意志力实验 1. 记住我们为什么会拒绝诱惑。
意志力实验 2. 把你今天做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