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时候,您怎样对孩子说话呢?
在咨询室,碰到很多咨询孩子学习问题的家长。“我的孩子最不爱学习”、“我的孩子作业很拖拉”、“我的孩子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很聪明,为什么成绩还这么差”……等等。
“如果将孩子对学习的喜欢度评分为-10分到10分之间,您觉得孩子对学习的喜欢度有多少分?”我往往会问这个问题!
“3分”“6分“-3分“-1分”“-10分”等等,各种答案!
家长一般在给出答案的时候一般也会明白:哦,原来是孩子并不喜欢学习,学习不好也就很正常了吧。
毕竟大家都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开心、才能做得更好。
于是,接着问:孩子是从来都不喜欢学习的吗?他什么时候最喜欢学习呢?
一般都会是这样的开头:“很小的时候很喜欢的”,然后接着内容“学走路可快了,1岁走路就很好”、“1岁多时说话就很好”、”2岁就可以自己吃饭”、“拼拼图可认真可快啦”、“3岁的时候就能滑冰”……等等。
无一例外,都是小时候。
再问:小的时候,在他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吃饭的过程中,您是怎么说的呢?
“宝贝,你太棒了”、“宝贝,你真厉害”、“宝贝,妈妈太爱你了”、“宝贝,你是妈妈的骄傲”、“孩子,再来一次,你就可以成功”……等等。
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能得到真诚的欣赏和肯定,每一次挫折和失败得到的都是真诚的鼓励和支持!完全的包容和接纳!
是不是?
然后呢?上学了,回忆一下,您对孩子都说过些什么?
“数学才考90分,怎么这么差”、“这么点作业做了一个小时,你怎么这么笨啊”、“我小时候没条件,现在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学钢琴,你就不能认真点好好学吗?”、“这么简单的题,我都跟你说5遍了还不会,你是不是想气死我啊”、“你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名,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全是不满、打击、比较、抱怨……满满的负能量!
请闭上眼,现在您扮演孩子,我对您说刚才您曾经对孩子说的话,你感觉一下什么感受?听到这些话还会喜欢学习吗?还有力量学习吗?
答案很明确吧!
是的,您以为您说的那些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激发他上进的心。但是呢?
孩子由小时候的喜欢学习变成不喜欢学习,很多情况下是由我们家长不讲究的语言打击而成的。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孩子在呐喊!
孩子的呐喊,您听到了吗?
据调查,在我们对孩子说的那些负能量的话语中,孩子最不喜欢的是和“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
阿德勒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
当“我”被最亲近的人拿来和别人比较且不如人时,对自我价值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这时候,孩子往往会“退而求次”的寻找归属感。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归属感的来源是“爸爸妈妈看到我”和“同学老师看到我”,被看到代表的是存在、我在这个系统中被承认。
于是,孩子首先采取一些他认为可以引起关注的方式来吸引爸爸妈妈或同学老师的注意力。这些方式包括:写作业拖拉、故意做一些动作如抠鼻孔、做鬼脸、与同学打闹、与众不同的打扮、说怪话等等。
孩子按自己认为可以引起关注的方式表达他想要被看到的心,发现家长确实关注到了他,但却是不满和谴责。于是孩子一旦有能力的时候,进入下一种表达。
反抗
你让我朝东,我偏要朝西。你觉得这样好,我就要那样。总之越是对方不接纳他、越是对方批评他,他的反抗就越强烈。
在孩子用反抗表达的过程中发现,胳膊拧不过大腿,反抗也不能让父母更多的了解自己时,就进入下一种方式的表达。
报复
在这种表达中,表现形式有故意跟你作对,比如妈妈是语文老师,我就让语文成绩最差。自残,当孩子在长期求而不得的过程中偶尔一次的受伤或生病,发现终于能引起爸妈的关注和爱时,自残就会不可避免的在每次的失落和空虚而想要被看到时出现了。
而当自残也不能吸引爸妈的关注时,也许自杀也是可以试一试的。毕竟,在孩子眼里,能够得到爸妈的爱和关注是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事啊!毕竟,生命是爸妈给的,他们应该对自己的东西很关注吧!?
其实,能够用自杀来反抗者极少,毕竟,那也是需要很大的力量的。更多的孩子,用另一种方式去呐喊。
放弃。
是的,当孩子以吸引关注、反抗、报复的形式来呐喊后仍然得不到承认时,孩子会直接破罐子破摔,选择放弃做自己。
当孩子选择放弃时,有的家长甚至是欣喜的。“我的孩子终于听话了”、“我的孩子现在好懂事”,就算孩子的学习仍然没有起色,但经历过前面三阶段的父母,更多的是庆幸,也愿意为孩子解释“和以前比,好很多啦!”
殊不知,这样的孩子终身都很难活出自己!
一种更重要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这样说,大家可能会有些奇怪,“夫妻关系怎么能是亲子关系呢?”。我这么说,第一个原因是,在目前中国的核心家庭中,一般的家庭关系包括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都属于家庭关系。第二个原因是夫妻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极大,很大程度上来说,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亲子关系的好坏!
亲子关系很重要,亲子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分化(或分离),即教育孩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力量走出家门、进入学校、最终走进社会,成为一个独立健康完整适应力良好的个体。
在家庭“铁三角”的体验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但同时,父母也很容易有意愿改变自己而去努力发展好的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却不容易产生改变的意愿和行动!
在上面,已经就亲子关系做了一些探讨。那么,夫妻关系会怎样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呢?
当父母关系良好,能够共同给予孩子爱和能量时,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归属感及价值感时,能够静下心来向前看、做自己。
当父母双方一方强势,对另一方指责、压制、不满时,孩子对被压制者有心疼、同情,也可能会鄙夷、看不起,而对压制者会产生或憎恨、或服从、或讨厌的情绪,在这些情绪产生时,孩子被情绪包围,很难静下心来做自己向前走。
当父母离婚时,孩子作为两个人的血缘,不想背叛任何一方,因此在选择中纠结、痛苦,因而逃避。
当家庭中夫妻关系不稳定、不和谐时,孩子会产生情绪,而情绪会产生对应的行为。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没有长大、还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会用什么行为来对抗他的坏情绪呢?
和弱者一起对抗强者,看起来很善良!
和强者站一边,好像比较安全!
玩游戏可以找到些快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去玩吧!
坏人!No!能带我吃喝玩乐,比爸爸妈妈好多啦,怎么能是坏人呢?
一步步,孩子最终会走向哪里呢?不知道!
知道的是:孩子很难做自己!
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会影响到孩子未来和世界的关系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原型。
当孩子对父亲产生或服从、或反抗、或鄙夷等等情绪和行为时,在孩子长大后,对代表父性力量的比如事业、男性领导等,基本会是同样的情绪。因而和代表男性力量的群体产生怎样的关系和结果?……很容易想到吧!
而孩子对母亲的情绪情感在长大后会投射到代表女性力量的群体。
现在想想,“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那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无比正确!
也许,如果你足够爱你的孩子,你可以试试用“丈夫(妻子)是孩子最爱的人,如果我对他(她)不好,孩子会伤心。”这样爱屋及乌的角度,先试着改变自己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