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背景:腊月二十,我家需要参加邻居家儿子的孩子的满月酒,同时还需要参加大姨夫家二儿子的订婚宴。
文章内容: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对宴席的一些看法。
我是九五年(1995)的人。小时候,我所生活的地方物质并不算富裕,别说孩子了,很多大人也盼望着过年过节,还有吃宴席。因为这些时候,很热闹,也可以改善一下伙食,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或是舍不得吃的东西。
我和其他孩子似乎不太一样,不喜热闹,更不喜宴席。在妈妈和邻居眼里,总被认为是傻孩子,不会抓住吃好吃的机会。
办宴席的机会不算多,除婚丧嫁娶外,就是吃面条、满月酒、三岁生日、十二岁生日、活人做寿、死人做周年。
印象里,我们家似乎没办过什么宴席。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我家也算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家里是两个女儿,爷爷奶奶和爸爸不觉得光彩。在我近三十年的人生中,大多时候是我们参加各种别人家的宴席,我们家办的屈指可数。我的记忆里只有这么几件事:小叔结婚,姐姐十二岁生日,我的升学宴(上大学),姐姐出嫁回门。去掉小叔结婚,我们自己家就办过三次宴席。
以前的宴席,邻里间请帮忙,朋友往朋情,亲戚往礼——也就是出钱出力,随份子。通过份子钱就能看出亲疏关系,交情几分。
以前的宴席,似乎没有那么让人讨厌,只是我不太喜欢罢了。
现在的宴席,和以前有很多不同。不管是办宴席的,还是参加宴席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办宴席的觉得:别人办了,我也得办。办宴席随出去的份子钱才能收回来,不办宴席随出去的份子钱都打水漂了。吃宴席的觉得:借酒敛财,花钱冤枉。吃宴席随的份子钱水涨船高,越来越贵,起步价从以前的三五十涨到了现在的三五百。人情礼越来越重,人情味儿却未能越来越浓。
与以前相比,办宴席的名目更多了。升学宴、入伍宴、乔迁宴、二婚宴……乱七八糟的由头,总是要办宴席。此外,无事酒更是数不胜数。
与以前相比,办宴席的形式变化了。还记得以前,办事儿有三天的,两天的,一天的;现在基本上就是一顿午饭。以前,支锅、进客,正事;现在,人到酒店、饭店入账上礼,吃饭走人。
与以前相比,吃宴席的心情复杂了。以前,趁着宴席能见到许久未见的人,多些交流、互通有无以增进感情;能吃到平时没有的菜,多些荤腥、改善伙食以饱食解馋。现在,交通、通讯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容易了;饮食、生活改善了,人们的馋虫变少了。不管是宴席的饭菜,还是宴席上遇到的人,都容易让人的心情复杂。
在我看来,这人情礼更像是人情债,人人又都像是吃亏了的债主。办宴席的累,吃宴席的也累,不累的只有哪些借机有所图的人。多希望人能少些物欲,多些纯粹;少些虚情,多些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