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宴席文化,由来已久。我们也对宴席这个事情也大都习以为常,红白两事,自然是要办宴席,还有各种生日宴,满月宴,聚会宴,毕业宴,以及各种办事的酒宴,不可胜数。
无论农村或者城市,人们办事都离不开宴席。以前小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有一户人家办宴席,大家都很想去,因为可以吃好的,喝好的,即使做的一般,也可以比自家吃的饱,吃的好。直到现在,大家生活水平好了,每年要奔赴的宴席那可就更多了,送出去的人情,收回来的贺礼,全在这宴席之中流转。
但疫情来了,人们办宴席的劲头慢慢消停了,大家为了各自安全,本着对自己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自觉遵守起不随便聚众,不随便办宴席的规定。但这也是慢慢变化的,不是一开始大家都这么自觉的。
刚好在疫情发生的那一年我结婚了,这种一生一次的宴席我们都是很看重的。都希望自己婚礼那天人多,热闹。但是老家结婚一般都要算日子,我的结婚日子比较特殊,在元旦前一天,很多亲朋好友都有正式工作或者在外面打工,这个日子有点挺尴尬。后一天就放元旦假了,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不好请假,在外打工的人一般距离老家都比较远,现在回来距离过年还有点早,回来了不出去吧,这个时候偏偏是农民工最赚钱的时候不划算。所以那年回来参加我婚礼的除了比较亲近的亲朋好友之外,并没有回来多少人。参加我喜宴的人也就相对有点少,所以还是对这个日子有点不是很满意,我自己的亲妹妹在外读书,刚刚好要考试,也没有来得及回来参加,那次喜宴略微有点遗憾的,可是那年后面疫情严重了,好多人选择过年的时候办酒宴都被迫取消了,管你喜宴,白宴啥宴也不让办,回家晚的,那一年好多人不能回家过年,什么车站机场停运,所在小区封锁,通通不让出门。而且那年疫情刚刚开始,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我们为了自己跟家人的安全,以及社会的责任。那一年我们不聚众,不办宴席,过了一个相对冷清的年,这是情况是以往都不曾有过的。
但那年我们的收入还不错,因为包里的钱还在,比起以往大办宴席,游走各种宴席之间,我们留住了以往的人情,用电话视频沟通感情,不在只是金钱上的表面寒暄。也许不用到处走,也许是因为那年很多人受到了疫情的迫害,我们的感情反而比之前到处坐宴席的时候更为亲近。
疫情之前我们每年都努力奋斗,尽力量去赚更多的钱。一是为了应对过年前后赴宴的各种人情往来消费,二是为了能在走访各种宴席之间显得自己现在过得体面了,三是为了自己家人能过得好,应对小孩的各种补习费。这几种消费,最累最不想去的还是参加各种明目的宴席,花钱多,人也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说是团聚,其实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路上,应酬之中,真正敞开心扉,聊聊心的时间不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以前能办宴席的时候,我也听一个同事说她的烦恼。她每次回家都要为了参加各种宴席花去她收入的三分之一,她们老家的人很喜欢有事无事就办宴席,送的礼也是大家比着来。宴席之中的饭菜根本是吃不完的,办宴席就是为了收钱跟礼尚往来。所幸当地政府为了扑灭这股不良之风,严令禁止有事无事大办宴席,除非红白二事,其余的一律不让办,这样减轻了大家的不少经济负担,当地的浪费,奢侈之风才慢慢调节过来。
现在疫情之下,大家办宴席的时候少了,基本上能不办就不办,要办也是在疫情稳定的控制之下才会去办。相比之下,少办或者不办宴席,大家的感情并没有减少。办宴席虽然是大家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在现代有些地方已经过于普遍,过于夸张了。也许那种行为是以前生活差,现在好了有一种补偿心理。但现在疫情之下,我们少办宴席,或者不办宴席,我们多了一些思考,对自己家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关心,不在是过去一种形式的关心,过去为了表示自己对家人的关心,经常操办生日宴,为了联络各种人际关系,我们办宴席,赴宴席。忙来忙去,增加了更多的疲惫。
如今,疫情下大家对宴席的态度是:该办能办就办,不该不能就不办。该去能去就去,不该不能就不去。我们照样能靠手机,微信联络彼此感情。宴席去的少了,金钱余留下来了。我们也有时间,有精力,也有信心去维持自己的幸福生活,维护人脉关系,也不必担心酒后驾车不安全,不担心违规违法,害人害己。
相信以后疫情控制住了,大家恢复正常生活了。我们对宴席的态度也会更加理性,更加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