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死,对萧衍打击很大。
公元490年,南齐永明八年,荆州刺史萧子响,齐武帝萧赜的第四个儿子,因未被封王而心生不满,其言行被有心之人收集汇总后密报齐武帝。
武帝大怒,立即派长史刘寅等人前去荆州核查,谁料萧子响一怒之下,将核查之人统统杀死。武帝再派第二批人去抓萧子响,又被杀死,第三批被派去的官员,领头的就是萧衍的父亲萧顺之。
萧顺之带着兵马气势汹汹的来到荆州城下,萧子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悔恨不已,涕泪横流,将自己二十年的委屈和不满上书齐武帝,请萧顺之将其转奏给自己的父亲。
让萧子响没有想到是,萧顺之接过奏折的同时,也将他的人头砍下。
原来,萧顺之来荆州之前,接到了两条命令,一条是齐武帝命令,如萧子响有悔过之意,必留其性命;一条是太子萧长懋命令,见萧子响,务必杀之。
萧顺之是太子一党,毫无保留的执行了太子命令。
萧子响死后,齐武帝悲痛万分,常常以泪洗面,虽然看到了萧子响的悔过书,却没有加罪于萧顺之,萧顺之自感愧疚不已,由此发病,不久就死了。
01
父亲虽然不是齐武帝杀死的,但终与齐武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粒仇恨的种子也就在萧衍兄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南齐政权也和其他政权一样,永远充斥着皇位之争。其中,萧子良(齐武帝的第二子)与萧昭业的争斗最为激烈。
在封建王朝,皇帝喜欢谁,谁就有可能成为皇位合法继承人。除了长子萧长懋之外,齐武帝最看重的就是次子萧子良。
萧子良温文尔雅又不乏英武之气,深得齐武帝的宠爱,在武帝病重后,萧子良被赐“甲仗进宫,汤药伺候”,释放的政治信号不言而喻。
萧子良的文弱和蔼的性格,在他身边逐渐聚集了很多文人墨客,其中不乏当时的文学大家,他们号称“竟陵八友”。
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这八人常常与萧子良聚会于竟陵王府,萧衍就是其中之一。王融说萧衍将来“宰治天下,必在其人”。
萧昭业是太子萧长懋的长子,想当皇帝都想疯了,他时刻盼望着父亲和祖父早日驾崩,为了自己能够尽早登上梦寐以求的皇位,甚至使用了歪门邪道进行诅咒。
果不其然,他父亲萧长懋,很快就死了,祖父萧赜也奄奄一息。
02
公元493年,南齐永明十一年,齐武帝萧赜真的要死了。
可谁知,太子萧长懋居然先他一步死了,虽然和萧昭业的歪门邪道无关,但对齐武帝的打击非常巨大,他已经躺在病榻上整整三个月,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子良,我要死了吗?”齐武帝在空中的手什么都没有抓到。
“不会的,父皇,您一定会好起来,千秋万年!”尽管萧子良自己也不信,尽管萧子良泪流满面,但他必须这么说。
“尚儿?”齐武帝召唤萧昭业的乳名。萧长懋死了之后,萧昭业就被封为皇长孙。
“子良,你觉得我应该把皇位交给尚儿吗?”齐武帝有气无力的话,恰似一把冰冷的钢刀深深地扎到萧子良的心窝,还用力搅动了几下。
长子死了,次子理应继承皇位,但一件事改变了齐武帝的决定。
齐武帝因思念长子萧长懋,在其死后到太子府吊唁,却发现太子府奢华堪比皇宫,足见太子生前野心之大,然而,与太子关系密切的萧子良却从未向齐武帝透露过任何信息,他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盛怒之下,遂立萧昭业为皇长孙,成为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齐武帝死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丁忧在家的萧衍却并未被卷入其中。
萧衍虽然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但在仕途上依然郁郁不得志,作为“竟陵八友”的他,当时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随王萧子隆府的谘议参军。
齐武帝死时,萧衍与其从舅张弘策对弈正酣。萧衍的四个兄弟萧畅、萧融、萧伟、萧谵一挑帘笼,走进屋内。
“三哥,听说了吗?皇上死了,大快人心,齐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张弘策赶紧捂住萧伟的嘴,“隔墙有耳!”
萧衍却自顾钻研着棋局,并没有理会老八的话。
“三哥,你怎么么不说话啊,竟陵王被赐仗甲进宫,明眼人都看得出,南齐天下非竟陵王莫属。三哥却不受仗内军主,不知何意?”
“竟陵王未必登基,皇太孙明显就是合法继承人。”一时之间,四兄弟竟分成了两派。
张弘策看了看面红耳赤的萧伟和萧融,“齐王朝的确到了最后的时刻,各路诸侯也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荆州萧子隆屯兵10万;寿阳崔慧景屯兵5万;京城的王敬势力最大。各位岂不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我们的力量又可以与哪一方抗衡呢?”
萧衍扔掉手中的棋子,抬眼看了看张弘策和四位兄弟,缓缓的说:“现在远没到做选择的时候,说不定会有黑马杀出,四个字,静观其变!”
03
就在萧子良和萧昭业两股势力争斗正酣的同时,一股新的黑马势力控制了齐国王庭。
当西昌侯萧鸾(齐武帝的族弟)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惊呆了所有人。
萧鸾带甲与先皇遗诏,迅速控制住了局势,以萧子良和王融为首的竟陵王一党,最终没有斗过皇太孙萧昭业。
齐武帝的遗诏说的很清楚:
1、立皇孙萧昭业为帝;
2、封萧鸾为尚书令辅政重臣;
3、萧子良辅佐侄子萧昭业。
萧子良的皇帝梦碎了,王融的谋划终究没有将萧子良扶上皇位,萧衍押对了宝。
二十一岁的萧昭业终于如愿坐上了皇帝宝座,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他,开始随心所欲,无所不为,做尽荒唐之事。
而这恰恰就是萧鸾所希望看到的。
萧衍和萧鸾在老地方(萧顺之的陵墓)又如期而遇了,这已经是他们第四次碰面了。一番客套之后,进入了正题。
萧衍指出萧昭业昏聩误国一系列行径,正好是萧鸾取而代之的最佳理由,况且齐武帝也曾流露出相似的意思。
萧鸾却假意不想背上篡位的罪名,想要废掉萧昭业,改立萧子隆为帝。萧衍却极力反对,认为萧子隆并无真才实学,就是一个草包王爷。
另外,还需要清理一些旧臣,例如大司马王敬则、王宴、萧谌、萧坦之等等,那么萧鸾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萧鸾对萧衍的谋划兴奋不已,激动的握着萧衍的手,就差与萧衍拜把子论兄弟了。
临走之前,萧鸾在萧顺之的坟前磕了三个响头以示谢意。
萧昭业很快就被萧鸾架空了,他身边的宠臣、信臣,不是被萧鸾策反就是被杀,萧昭业已经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不久,萧昭业、萧昭文先后被萧鸾杀死。
萧鸾的皇帝梦越来越近。
就在此时,豫州刺史崔慧景与北魏联合欲突破寿阳一线,有不臣之心。寿阳是南齐的北方重镇,萧鸾封萧衍为宁朔将军,率领5000精兵去对抗崔慧景的五万大军。
很多人都认为萧衍必败无疑,然而萧衍却带上崔慧景的老母一同前往寿阳,并周济他们母子团圆,令崔慧景感念萧衍恩德,又因妻子仍在西昌侯萧鸾的手中,束手就擒。
萧衍不但没有杀崔慧景,还好言相劝,化解崔慧景与朝廷的矛盾,令其俯首称臣,并上书萧鸾以表忠心。
萧衍通过此事,确立了自己在萧鸾朝中重要的政治地位。
04
公元494年,萧鸾称帝。他不断的屠杀萧道成的后代儿孙们,但凡对他皇位构成丁点威胁的,他都要斩尽诛绝。
萧衍对这位他一手扶植起来的皇帝,害怕之心不断加剧。
公元495年,南齐建武二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率三十万大军攻打南齐,命刘昶、王潇为先锋,兵发司州。
萧衍再次受命出征,这次他的身份是副将,协助主将王广之参与军机。
萧衍在这次战役中,十分准确的分析了北魏和南齐的军事力量对比,并且找到了突破口,设计了完美的作战计划,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
萧衍认为,北魏围城数月,却久攻不下,源于北魏军队不了解司州城内的虚实,不敢贸然进兵。可令人趁夜摸上城北贤首山,待天明战事开打,可以三面夹击北魏军队,可破魏军。
萧衍清楚,如果想进入权利中心,必须凭借此次战役,获得军功。
果然如萧衍所料,魏军大败,死伤大半人马。拓跋宏也开始撤军。南齐的北方威胁自此暂时解除。
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阻止萧鸾的屠杀行为,萧鸾的光辉形象正在渐渐披上暴君的外衣。
萧衍自知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韬光养晦,隐藏锋芒,等待时机。萧衍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拜访了慧超大师。
慧超的一句话让萧衍内心兴奋不已。他说,将军龙行虎步,有帝王之相,天下必属将军所有,且不久,京城会有大事发生。
萧衍追问会发生何大事时,老和尚竟打起了谶语。
05
一则消息,让萧衍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动,齐明帝萧鸾身染痼疾,正四处寻药进行医治。
不管是真事还是谣言,南齐的政权已经显现巨大的危机,这对萧衍来说却是难得的机会。
公元497年,南齐建武四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再次领兵南征,且扬言要打过长江,江边饮马。
这次北魏军队战斗力爆表,直接攻下了南阳、新野,大军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萧衍收到的命令是除掉雍州刺史曹虎,虽然萧衍不愿意做萧鸾的刽子手,但他十分需要雍州这块风水宝地,雍州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萧衍率领6000精兵与崔慧景汇合于邓城,共同抗击北魏军队。
萧衍向崔慧景建议,北魏八万大军分别驻扎在5个城池,南齐军定可以各个击破,没有不胜的道理,但崔慧景却不以为然,并没有要出兵的意思。
待雨过天晴之后,南齐军在行军途中遭遇北魏骑兵,崔慧景赶紧命军队退守鹰子山,怎料,山下的北魏骑兵越聚越多,萧衍建议崔慧景趁北魏援兵未到应该及时杀出一条血路,被包围就十分被动了。
崔慧景则认为魏人不习夜战,可以等到天黑再突围不迟。
萧衍与崔慧景意见不同,只能各自行动,显然崔慧景没有了解天气预报,当天夜里,皓月当空,犹如白昼,南齐军被杀的七零八落,崔慧景狼狈逃回京城。
得知崔慧景战败,萧衍引军从另一侧突围,人马损失过半,只能退守襄阳。
邓城兵败,齐明帝萧鸾并没有怪罪萧衍,反而拜萧衍为雍州刺史。
从此,萧衍成为地方豪强,又远离京城是非,手握边城重兵,获得了干一番大事的一切有利条件。
还有一个更有利的条件,萧鸾已病入膏肓。
06
公元498年,南齐建武五年,齐明帝萧鸾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十六岁的少年萧宝卷从妓院来到了父皇的病榻前,聆听最后的教诲,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杀人得狠。
这也是萧鸾一生总结的皇帝经验,全部都无私的传授给了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和萧赜的孙子萧昭业一样,不学无术,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昏庸暴虐。
在雍州城,萧衍和张弘策对当前的朝局有着十分明确的分析和认知。萧宝卷为人轻浮、凶残、昏庸,他定然不会受辅政大臣的把控。
六位辅政大臣均是无能之辈,萧遥光胸无大志;徐孝嗣老迈昏庸;江佑优柔寡断;江祀没有远谋;刘暄头脑简单;萧坦之目光短浅。况且六人各怀鬼胎,明里暗里争斗不断。
萧衍与张弘策谋划需要联合大哥萧懿,才能有绝对的实力对抗萧齐政权。
萧衍立即给萧懿写了一封家书,并让张弘策亲自送去郢州(此时,萧懿为郢州刺史),并说之。
萧衍信上说:今六贵比肩,人字画敕,争权夺势,必致相残。吾兄弟幸守外藩,宜为身计。及今猜嫌未启,当悉召诸弟西来,过了此时,恐即拔足无路。况郢州控带荆湘,雍州士马兵强,世治乃竭忠本朝,世乱可自匡济,因时制宜,方保万全,若不早图,悔将无及矣。
然而,萧懿始终没有明确表态,犹豫不决。张弘策又用言劝之,萧懿大怒。
萧衍自然明白大哥萧懿自幼受父亲熏陶,忠君报国的理念根深蒂固。
既然如此,他只能单独行动了,他盘点了下家底,这几年,还算殷实,手底下有一众出类拔萃的将帅之才。
萧衍命人开始秘密打造兵器,建造船只,厉兵秣马,准备轰烈烈的干一番大事。
萧宝卷杀人的刀还是非常的快,他先后杀死了六位辅政大臣,该杀的不该杀的,他都杀了,而且萧宝卷的死亡名单还很长很长。
陈显达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想死,只有造反了,半个月就打到了萧宝卷的家门口。萧宝卷赶紧命郢州刺史萧懿领兵救援京城,结果陈显达被萧懿打败。
虽然南齐的还能够镇压反叛,但已经名存实亡。萧衍和张弘策再次分析了当今的朝局,南齐外忧内患,如今只剩下一副空架子。
然而,萧衍的兵力还是不足,本想再次联合大哥萧懿,又遭到无情的拒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直在萧懿心中永恒不灭。
崔慧景造反,萧懿又奉命平叛,萧懿杀了崔慧景。萧懿平叛有功,被萧宝卷封为尚书、总揽军事。正是如此大的功劳,萧宝卷担心功高盖主,毒杀了萧懿。萧懿在死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忠君报国。
公元500年,在得知大哥萧懿和兄弟被萧宝卷杀害的消息后,萧衍下定决心推翻暴政,正式宣布起义。
萧衍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萧宝卷命刘山阳起兵平叛,联合荆州萧颖胄一起消灭萧衍的起义军。
在此危机时刻,萧衍想联合荆州萧颖胄,派遣王天虎前往荆州作为说客。
王天虎用计,让刘山阳误以为萧颖胄与萧衍达成秘密共识,因此按兵不动,不敢进兵。
萧颖胄兄弟其实也早有反叛之心,于是,决定诱杀刘山阳,王天虎自愿献上人头,帮助萧颖胄取信刘山阳。
刘山阳果然上当,中了埋伏,被萧颖胄杀死。雍州和荆州联合起义的声势浩大,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拥戴。
雍州和荆州联合起兵没多久,荆州萧颖胄拥立萧宝融为帝,建立西部小朝廷,但举兵南下之事,却迟迟没有进展。
西部小朝廷无奈,只能封萧衍为“征东大将军”,拥有雍州和荆州两地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获得最高指挥权的萧衍,开始挥军南下。
途中遇到了一些抵抗,但都一一被萧衍和其部将化解,京城就在眼前。
07
公元501年,南齐永安三年,萧衍义军猛烈开始攻打京城的朱雀航,朱雀航是王宫所在台城宣阳门外的一条水上通道。
虽然守军号称十万,但都是乌合之众,且战心不足,很快十万守军就被打的落花流水。
萧衍义军顺利攻下外城,萧宝卷只能命所有军兵死守台城,萧衍的几十万义军将台城团团围住。南齐各地的守军看到大势已去,纷纷投降萧衍。
南齐政权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公元501年,南齐永安三年年底,萧宝卷被杀,萧衍攻下王宫,宣德太后下诏封萧衍为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晋爵建安郡公。
公元502年,南齐中兴二年,萧衍将宣德太后接进京城,行使皇权,并称自己要辞去一切职务。当然,这是称帝前必不可少的一次表演。
同年二月,宣德太后封萧衍为梁王。
同年三月,齐和帝被杀。
齐和帝死后,宣德太后下诏将萧齐政权禅让给萧梁,将诏书和玉玺均送往大司马府。
萧衍还曾郑重的表示自己不愿当皇帝,只想拯救天下黎民苍生,推翻暴政,皇帝可以让别人来做。接下来就是大臣们死谏,萧衍勉为其难,不得不坐上皇帝宝座。
萧衍当上皇帝的时候是39岁,在位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