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今天学了《大学》的一章,结合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梁涛老师对《大学》“诚意慎独”章的三篇解读,看了很有体会。以下摘一些对我很有触动的段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教导弟子,作为士人、君子,首先应该确立一种精神信仰,一种责任担当,应该以道自任,能够超越个人的私利去关注国家、民众的普遍利益。
什么是“诚其意”?
你处在一个小圈子中,如果信息不畅通的话,久而久之,你就会被这个小圈子的价值观所左右。洞穴假象,身处洞穴之中,看不到外面的阳光,最后就认同了黑暗。
诚于中,形于外。你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就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你内在品质决定了你外在的行为,所以只能慎独,从内心下功夫,而不能做表面的文章。
孔子:乡原,德之贼也。是对道德的最大伤害。乡愿,得过且过,取悦于世人,却讥讽别人志向远大。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原则,没有自我,对于现实是无条件地认同和附和。你想与他谈谈理想,谈谈如何改造社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孔子一生崇尚道,追求道,道就是最高理想,懂得了道,才可能明白人生的意义何在,才有可能去改造社会。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可是这些恰恰是乡原做不到的,他们只会混同于流俗,不懂得还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还有道和自我。
追求道,就必须有内在自我。先把心确立起来,耳目五官就无法夺取你的心志。独立的个体不是与社会隔绝,而是在社会中成就、完成自己,同时也完善、改造社会。不能参与到社会之中,不能与人群的,就不是真正的独。大独必群。
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与感情之后,才能再去为别人。”
体会是,知道道理是对的,但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呢?道理是普遍性的,但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可以说,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你眼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眼里看法是不一样的。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自己所理解和相信的道理就是真理。不要以为世界一定要服从你这个“真理”。
成熟,可能是原本在自己眼里矛盾的观念、想法,忽然有一天想明白了,可以共存了,或者改变想法了。
就生活在社会体制中的人而言,如何做到“诚意慎独”?这个问题我还想不明白,生活不断给予甚至扭曲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如果守着内心的价值观,带来的不就是痛苦吗?人要这样痛苦地活着么?再问,你内心相信的价值观是什么?无非是公平、正义、善良等等,那什么是公平、正义、善?我们所理解的,就是对的吗?是不是片面的,是不是“一家之言”“个人感受”?是不是一种“我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