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月买了几本关于江门五邑文化风物类的书。 买回来翻阅后,颇有些感慨。
市面上关于五邑文化一类的书籍,从前是不多见的,哪怕上去各种读书平台寻找,也不过是寥寥可数的几本。但,多谢《狂飊》这部电视剧,自从它带热了江门后,关于本地的文化各类资讯,现在能找到的是越来越多了,就连各种关于研究五邑文化的书籍也多了起来。
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言,觉得这是一件让人觉得美好的事情。
新买回来的这几本书籍,粗略都翻阅了一遍,里面很多内容都是日常熟悉的,翻阅后能详细了解各种风俗的典故。其中也有一些是从前没有听闻过的风俗,当然,这只是属于是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量储备过少的缘故。
不过,有些令人失望的是,这几本书中,有好几本的页数都不算多,内容也比较少,对于风物食物类的介绍也太过的简单,不太符合我想进一步深挖这些传统食物背后的内容的要求。
记得曾经有读者私信我,希望我能写本谈吃的书,他还具体地提出了几点要求:要有江门五邑风味的,每篇最好能有故事情节,希望不要介绍菜谱。
虽然这个读者的要求也是我一直对自己文章的要求,但还是觉得压力很大呀,突然就发现我的读者们对我要求都很高呀,我本来是不准备再给自己预订什么目标的了。
觉得有压力的原因是,这几点要求本来是我写作的初心,但这两年,有很多时候为了迎合平台,我还是会加入菜谱的介绍。而文章虽然因为加入了菜谱的介绍,阅读量是提高了,但整篇文章就变得有些不够纯粹了。最让我难受的还有标题,很多时候为了点击率,会不得不取些博人眼球的标题,现实上也是,那些取得美好简洁的标题,是没有几多人愿意点击的。
写了这么久,发现像我这类写作者,最适合的写作环境是只为自己喜欢而写。
但现实往往就是:我既想……又想……。因为不想完全向现实低头,去写迎合大众眼球的文章,但又不得不屈服,于是,最后的结果只是让自己写得不痛快罢了。
翻看旧文的时候,发现我写得最好的文章还是在最初提笔的那两年,因为那个时候的文字最纯粹,没有掺杂任何欲望。
可是,有些悲哀的是,喜欢我那批读者,却大多数是在我向现实妥协的这两年出现的。
他们现在最喜欢的文字,恰恰就是我最初写的文字。
所以,未来,我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