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思家,回家后却有渴望离开。或许在路上的人思念的是心头上的家,一个港湾,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家。
今天才可能认识到什么是底层逻辑,我以为。
通过观察,构架起几条简单的假设,在从假设推理出一套系统,在反馈到实际中进行修正…,直到假设稳定,这几天假设便是底层逻辑。
同时,我也在思考独立思考的问题,有点绕口。对,是在思考怎么做到独立思考。
时至今日,我也明悟,书不能不读。但终终有一问题困扰着我,书要读,到却不能让书把思维给埋没。
读书不宜过硬,死定下一天几页,一年几本。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对,重点是“死定”二字。若是因计划,导致放弃思考,囫囵吞枣,硬逼自己翻过这几页,就是本末倒置了。
做何事都要紧张轻松,不应过度僵硬。咳,扯远了,读书或许还能保持清明。而恰恰现在流行的手机,碎片化学习到让我迷失。
每逢遇上知乎大佬深入浅出或是云里雾里的解说,我都不由得感到膝盖一软。深觉厉害,但同时,我也只是不求甚解,大佬的思路或许懂了,但我一天天渐少的耐心已经阻止我去完整的推论大佬的过程。只会一句我靠,翻看下一条答案…,我靠,手一滑…
在看了大多答案后,我深深地发现我似乎是懂了,却有没懂,或许可以跟人吹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xxx,但我终究不知道为什么,我逐渐觉得自己是不是不会思考了???
就连看书,查资料,也便是拿来就用,我在想这是否是合适的?我想最正确的思路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
不用去想书上,网上,其他人是怎么说的。觉得不对,那便是不符合你的风格和你的视野。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自己提炼出最基础的东西,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去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论证,随后就简单了。
逐渐修正你的假设,并使你的假设为最小集。你就可以通过这些假设几个几个一组合,再根据不同的场景,延伸出不同的推论,构成系统,当某天你发现你的系统不对时,或是缺少什么,那么这时便回溯到假设上修正,或是添加必要的假设,并保证最小化…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带着你的系统回到网上,书上,将各个指标通过你的系统分析,再对照他人的分析,进行比对,这时你便有了较量的基础。
吸取符合你套路的观点,看看别人的思路,完善自己的系统。虽然这是你已看到的不在是表面,但吸取别人的东西时,不代表要全盘接收,适当放弃。
毕竟不是功能越完善的产品越好,要找出侧重点,适当放弃。不要想着完美,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系统适合的场景,只做适合的,不适合的不做便完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