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件小事儿,更加巩固了我一直徘徊于脑海中的一个想法,即:赖床是因为对于起床后将要发生的一切,自己并不期待!
儿子早晨说不想起床,不想穿衣服,我帮忙给他穿上的衣服,他又脱掉了,并且像只小蜗牛似的躲到自己喜欢的小被子里不肯出来。看时间快来不及了,爸爸走上前来,告诉儿子快要迟到了,再晚的话,就赶不上吃幼儿园的早餐了。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言语,儿子更加变本加厉的盖被子甚至马上将要在下一秒开启哭闹的架势。我见事不妙,跑过去说:“要不然让他跟我在家待一天吧。”
老公去上班了,我留在家里陪孩子。发现孩子听说可以在家不去幼儿园了,欢呼雀跃的蹦了起来,并说:“妈妈,我会听你的话的。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的。”随即,将衣服、裤子穿好。然后,我借机考验他:“你会刷牙吗?”儿子毫不犹豫的回答:“会的!可是后面的牙我有些刷不到,需要妈妈帮忙。”是的,他就这样勤快的做完了所有我期待他做的一切,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什么力量让他内心有了这么大的转变?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两个选择:一个是半受约束的幼儿园生活,那里要按时吃饭,按时睡午觉,要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游戏,唱歌,要上个厕所都打报告;另一个选择是在家自由自在的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旁边有妈妈陪伴,妈妈会关怀的端来水果,在自己还没察觉口渴的情况递上水,可以跟妈妈谈天说地,听妈妈讲绘本故事……我想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后一种选择充满向往,进而也就有了起床的动力。就像我内心深度认同的汪培珽的一句话:“不是孩子需要上幼儿园,而是我们需要上班。”大人在工作紧张忙碌之后都会休上两天假调整自己的状态,那么为什么孩子要在这么小的年纪从周一到周五按部就班的去上幼儿园呢?
法定节假日调休,其中一个周六,或者周日是需要上班的,而大多数人的闹钟早已设定好在周末停止“叫早服务”,所以,通常这一天迟到的人中,来自这个客观理由的非常多。而我自己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因为我是从不用闹钟的。我每天早晨六点钟就可以自然醒,然后,为了不打扰家人,我可以看书到七点半钟,这一个半小时对于我来说格外享受,也许这就是我每天早起的期盼。
如果规律真的是这样,我们开始尝试着给自己设置一个期盼,是否会比设定闹钟更为有效呢?你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