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阶段
根据个人体会,常常感到语言学习应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个是词汇的建立阶段
再一个就是语音的建立阶段
词汇建立阶段是指通过不断学习,在我们的大脑里慢慢地把目标语言的词汇和词义的结合建立起来的阶段。同样,语音建立阶段就是指在我们的大脑里,通过不断学习,慢慢地把目标语言的语音和语意的结合建立起来的阶段。
当这两个阶段逐步完成后,我们就会感到我们大致可以看懂或听懂所学的外语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能会感到学会了外语。
但事实上,此时的会,只是一种大致的会,或是一种错觉的会,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会或实质上的会。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服气,他们会反问:“我们和老外的交流已经是愉快而通顺的,你怎么能说我们还不会呢?”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此时的会,只是一些词语的堆砌,意思的大致传递,而不是语法规范的,或深层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一阶段。此时的会,无论我们觉得能看懂的还是能听懂的,或许,还只是明白了一些大致的内容。我们所表达的,无论是书面或口头,也许大都还是一些浅显的,粗略的,直白的含义。我们的发音,或许还是,在语音容忍度范围内,勉强能够被理解的语音信号。
至于说此时和老外的愉快交流,那也许如同一个大人和小孩子的谈话。我们知道,当一个成年人内心有充分的语言优势和生活阅历时,这种交流往往是愉快的。因为一个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对一个成年人构成压力,或挑战,除非他是个天才儿童。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外语能力,如果他可以用其所学的语言,使一个老外(母语使用者)心生敬意,或用其所学的语言准确而巧妙地表达其真实思想,并能激发起老外们内心的深层情感,如共鸣,感动,佩服,愉悦,或憎恨,厌恶等时,我们才能说他是真正掌握了他所学的语言。
总之,能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固然可喜可贺,但是,若能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则是更属难能可贵。
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还需要另一个学习阶段,那就是,规范化或精细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加强语法学习和词汇概念学习似乎更为有效。
关于语法学习,想必大家都已有了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而规范的语法知识,往往很难表达精确的含义或细腻的情感。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的。
但关于词汇概念,或许有些朋友可能会有所忽略,这里,还想多做些说明。至于说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所学的目标语言的词汇概念,很多时候,并非和我们母语中相应的词汇所指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时,我们的母语里也许没有上述词汇的存在。
引用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先生的话,就是“对于一种语言里面的每一个字词,我们不一定在其他语言里面找到精确的对应词。也就是说,由一种语言的字词所描述的总体概念并非和另一种语言的字词所表达的总体概念一模一样,虽然很多时候不少概念确实精确对应,有时甚至是惊人的一致。例如,希腊词ξυλληφιε和拉丁语的“conceptio”德语的“Schneider”和法语的“tailleur”就属于这样的情形。但很多时候,不同语言的字词各自表示的概念仅只是相似和相关而已,它们之间还是有着某些微妙的差别”。
“有时候,在某一语言里并没有描述某一概念的某一字词,而其他大多数、甚至所有语言却都有这样的字词”。
“再有就是,在某一语言里,标示几个概念的唯独只有一个字词——这样,这一字词的准确含意就会被混淆了”。
“所以,学习一门外语的首要困难就在于把外语字词所具有的每一概念含义都了解清楚,甚至是在自己的母语找不到字词与这些概念含意精确对应的时候——而这种情形可是经常碰到的。因此,在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就必须在头脑里划出更多全新的概念圈。这样,以前并没有的概念圈现在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学会了字词,而且还获得了概念含意”。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大哲学家,同时也是多门外语掌握者叔本华先生关于词汇概念含义的寓意了。他对语言学习的深刻观察和核心认识,相信会给带来我们不少启发和实质帮助的。
如果大家能够认同这些,那么,即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目标语言词汇,也大致能够运用时,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地规范我们所学的目标语言。用心来体察其细微区别,慢慢地去体会其精确含义。或者,一步步地继续学习,从而慢慢地能够使用准确而优美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深层思想情感。从这个角度讲,语言学习是无止境的。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其实不是轻而易举的,或许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和相当的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