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身上,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形成鲜明的特质,这种特质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
这是王安忆在《桃之夭夭》的结尾对郁晓秋的形容。
这本书前段时间多次在微信读书里被推荐在首位,但看这名字我并不喜欢,以为是现代某网文作者写的言情小说,从来没有打开看过。前几天,在学堂里老师领读《长恨歌》时提到它,才知道并不是那种网文类的言情小说,而是知名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于是在读完《长恨歌》后就开始读了起来。
整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在老上海追求浪漫生活的旧艺人笑明明和她的私生女郁晓秋的故事。小说从笑明明初长成人步入社会开始讲述,一步步道出郁晓秋所承载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通过一件件一桩桩的生活细节,突显出这个被世界不公平对待的女孩,勇敢面对,积极生活的乐观精神。
她从小就饱受人们的非议,一直默默承受着家人的欺凌,不管是在家里还是社会,都不曾感受到爱和关怀,在社会动荡,历史不断变迁的情况下,受尽苦楚。有肉体的打骂,有心灵的凌辱,唯一一个诚心待她的男友在磨难面前也一点点退缩,最后背弃而去。唯有她——郁晓秋永远保持着从容和乐观。
这种精神是人们所向往的,是值得学习的。但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情况几乎是不会出现的。
或许有一部分人在人前会表现得淡然,面对任何苦难和欺凌都能坦然面对,都能乐观向前,但在人后肯定是一样要经历种种挣扎和涅槃。但小说里并没有体现这一点,不管郁晓秋遇到了怎样的挫折,她都能很快释然,很快接受,并且不是对命运屈服的那种接受,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并不合理。
既然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一个会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肯定是有一定的期待,有更高的目标。无论性情是怎样,在遇到挫折后理所当然的会痛苦,会挣扎,即使她最后接受了现实,愿意用更乐观的一面对待生活,也肯定不会是随随便便在时间的流逝后就能欣然接受的。作者在小说里几乎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每次的挫折她都只是小小的质疑了一下,就一笔过去了。
面对生活中那种闲言碎言或者父母兄弟的不待见这类小事,很多人或许可以做到。但在那样的年代,和男朋友已经完全公开了,并且也睡一起多次了,面对被分手的态度有点太淡然。如果时代背景是现如今的21世纪或是其他国家背景又不一样,但那是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这样的行为貌似并不被人接受,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周围人放过。主人公的内心肯定会有翻江倒海的挣扎和不愿接受,但郁晓秋没有。
再有就是在姐姐去世后,她和姐夫的结合,接受的程度也是有点太快了,并且姐夫对她的接受度也有些不符合常理。毕竟人家是研究生毕业,对生活对婚姻应该有自己更多的想法,即使对这个小姨子有一定的情愫,在知道她并不是女儿身的情况下依然能安然过日子也不是很合理。既不符合时代背景,也不符合人物设定,哪怕是现如今,那样的男人再取都会有一定要求。
这里我想表达的并不是某种传统思维,只是在根据时代背景提出自己的质疑。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合理的,就是小说的一个缺陷。
我也并不是想来指责大作家的内容写得不好,只是想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内心的疑问,以便自己能做到更快更好的提升。
书中所宣扬的这种精神固然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但作为一部小说作品,我们写作者很多时候同样要考虑到逻辑的合理性。作为一名在学习的小白,也应该要永远保有自己的思考,勇敢的提出内心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有保持持续的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才能写出更好的内容,自己的思维也能得到更快的提升,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以及想要表达的想法。或许有伙伴们发现了我所提逻辑的纰漏,或书中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