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题记
徐志摩是不可多得的天才诗人,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渴望飞翔。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和贡献很大,他的创作实绩正好显示“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主张和诗歌追求,其中一名作《再别康桥》为突出代表。
是什么样的一个所在?会让世人一再的离别之际为其写诗,这个地方在诗人心中究竟占着怎样的地位?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去,英国的轮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去追随大哲学家罗素,想跟这位20世纪的伏尔泰,认真读一点书。
然而,当事人到达康桥时,罗素早已在1916年就离开了。无奈之中,诗人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政治学。但在1920年的时候,生命却出现了转机,他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以及当时在美国的林宗孟先生和她只有16岁半的女儿林徽因。这次相遇与相识不止改变,徐志摩一生也点燃了中国浪漫派诗人的火种,并让现代中国诗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狄更生先生的热情帮助下,徐志摩终于获得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资格,康桥从此进入诗人的世界,成为他精神的家园。他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的。”
对徐志摩而言,康桥远非是一座求学的殿堂,更是一方思想的启蒙地,一座生命的伊甸园,也是徐志摩一再的离别之际,对康桥写下给思念的原因。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是千遍万遍酬唱不尽的痴情。他满怀的激情去描摹,去挥洒他心中的那一方圣地。
“理性节制情感”“三美”等新月派理论主张在《再别康桥》现得非常充分,但绝不受制于这些理论的条条框框,可以说,徐志摩带着理论主张的镣铐,跳出了一只最华丽的舞曲。
可能这一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难得有一游康桥的机会,而诗情画意康桥在我们心中熟悉的一如邻居的村庄,几里之遥,触手可及。仅因为徐志摩大半世纪前遗留的诗文,给我们描绘出一副深情并茂,千毫毕现的地图。
几十年过去了,诗人死了,可是他的《再别康桥》,一定不会消失的,他的康桥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的记忆符号,一个诗化且光荣的名字,一个记载着诗魂风流步履的浪漫符号。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