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思维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我个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对对思维层面知识的接触,在这方面自己接触最早,对自己影响也最大的一本书是《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核心都是一些普适性比较强的原则。比如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习惯,建立自己的影响圈,而非关注圈;二是以始为终的思想,即对任何事情保持长期的坚持和持续改进,现在回顾起来,这正是长期主义的核心理念所在;三是要事第一的原则,我们时刻处于选择之中,最近五年、最近一年、最近一个月、最近一周、今天、此刻我么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有意识是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将宝贵的朱注意力放到最能够产生价值和持续积累的事情上;而关于双赢思维,从自己在职场的经历来来理解,我们始终应该以总体的目标达成为导向,去关注达成目标所依赖的各相关方的诉求,着眼于长期总体和长期目标而非自己的迎头小利,达成总体目标的过程不忘各相关方的利益达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双赢的思维,做到这一点则具有了更大格局;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利器,只要有协作就少不了沟通,最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了对方需求和难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换位思考。对于创造性合作,个人的理解是就与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目标,充分整合各方能力和优势,创造出1+1>2的价值优势;持续更新是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由内而而外提升自我和组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平衡的状态。现在回顾起来,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种深刻理解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亲身的证悟。这虽然是一本管理类的书籍,但却是值得每一个人知识工作者认真阅读,因为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是自己的管理者。
在真正进入思维层面,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是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因为这本书让我接触到了结构化思维。同时,这本书不只是单纯地从知识顾问层面对知识的呈现,而更多是在讲我们的知识结构究竟应该怎样,怎么去结构化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什么叫左脑思维,什么叫右脑思维,归纳演绎的逻辑怎么应用到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中。所以结构化思维是我们讲的通过传统的最早接触的各种思维以后,走到结构化思维这个阶段很重要。在结构化思维以后,有一本叫做《第五项修炼》的书。这本书也是当时很核心和热本的一本书。这本书谈的最多的是如何形成学习型组织。但是我们现在再来回顾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在讲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系统动力学原理、系统思维这些内容,包括后续接触的温伯格的《系统思维导论》,让我接触到了系统思考,包括IT管理里面一本结合案例来讲的书叫《最后期限》。当我读完这些书就对系统思维相当感兴趣,同时也认识到思维本身这个内容很多时候不能孤立来看。特别是系统思维里面强调任何一个大目标很可能涉及到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的动态平衡。就拿项目管理来说,我们实际上没有一个单目标的追求,而只是在总目标的一个满意解。过度追求进度的时候,可能成本消耗就更大,可能质量得不到保障。当我们成本投入有限的时候,我们一定回去牺牲进度和质量。最终我们实际上是追求的各方面的平衡。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系统思考里面,目标和子目标之间影响因素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系统思维里面最后又发展出动力学的因果循环图。比如说一个餐厅想要提高盈利收入,我们知道盈利的能力涉及到每一单的盈利能力和每天客流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单纯提高价格,客流量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如果降价,虽然客流量上来了,但是单价过低同样无法保障证总体的盈利。所以,我们永远是在寻求一个如何让每单价格乘以客流量达到峰值均衡的效果。这个里面并没有是什么固定的公式可以解决,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去求出可能的满意解。这些是系统思维带给我的比较大的感触。此时我认为系统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从简单问题思考采用归纳演绎逻辑,到结构化思维,从结构化思维再到系统思维。这应该是一个人思维能力、思维框架逐步发展和演进的一个思路。事实上当我们在做一些大项目,业务流程和逻辑比较复杂的系统的时候,怎么去运用系统思维的想把各个方面的事情都做好,怎样实现各个子目标的均衡,得到一个最优的答案,这里正是考验个人思维能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