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一下自己对这一讲的认识。
认识点:阅读中的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读和写,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课堂活动来看,都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最通俗,最平时的教学手法。可以说,每一节语文课,都要用运用这种教学法,至于活动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学生是否感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很少静下心来去反思。
余老师关注到了这一点,并从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读写结合”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角度。
引用点:
余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还是研究一下教材,研究一下课文中的读写结合题的设计角度,并进行角度明晰的整合提炼。” 所以,余老师特别注重对教材潜心研读,并进行梳理提炼,充分利用教材,发挥的价值,为我所用,为学生所得。
举例点:
仿写学用:余老师执教《星星变奏曲》这一课,设计读写活动――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反思点: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单元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每次教九年级,对这一课的处理:要么是跳过不讲,要么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感悟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就结束了。很少像余老师这样去精心设计。况且加上九年级下学期,正在赶进度 进入复习阶段 早点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总觉得设计这样的活动简直是浪费时间。
现在想想,当时真是漏掉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再深度想想:在专题专项总复习的过程中,不也有这样的专项训练吗? 把课内熟悉的抛开,拿来课外陌生的习题来讲练,是何等的愚蠢?
又如:余老师讲《芦花荡》,穿插补说续写的环节,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进行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思考点:
余老师研读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细节是作者的留白,用心的余老师将此作为课堂读写活动的一个训练点。
启示点:
研读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活动才有启发创新。否则只是泛泛而谈。 多角度研读教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提炼教材了,才能启发创新。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要有这样的思维流程:一篇课文摆在我们面前,教什么?怎么教?更深一步思考为什么这样教?
备课时,首先从整体上关注本单元在整本书中强调的重点,接着再看本单元的单元提示,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然后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分散在每一节课当中,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来落实。
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资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课内文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掌握能力,这样才能应对所有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