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表姐与表姐夫居然离婚了。记得当初他俩可是爱得死去活来,一个非他不嫁,一个非她不娶,轰轰烈烈的爱情,像极了电影中的场景,让不少周围的人也为之动容。
没想到,在一起仅仅生活了两年,竟以性格不合为由,让婚姻草草收场。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太多的争执,结果消磨了彼此之间的耐性,淡化了曾经那么浓烈的爱情。
像表姐这样,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争吵离婚的还真不在少数。据调查统计,全国离婚率逐年攀升。其中,因沟通不畅产生矛盾冲突导致离婚的就占了80%。
婚姻中的两个人,原本只是想通过沟通,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为何却屡屡弄得黯然神伤,心神俱疲?我们究竟该怎样与爱人沟通,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让爱在彼此慰藉中幸福绵长?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非暴力沟通》给出了答案:在沟通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倾听,不评判,体会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就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他发现的非暴力沟通,不仅有效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由于卢森堡博士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分别是: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蒙蔽了我们内心的爱;非暴力沟通,让爱自然流淌;全身心倾听,用爱化解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蒙蔽了我们内心的爱
说起语言暴力,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些大吵大闹的场景。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语言暴力,虽然看上去和风细雨,却在不知不觉中也给对方的精神造成极大的伤害,作者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道德评判
在看待一个人的言行时,我们常常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他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是不道德的。
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那他就是“有强迫症”。
虽然这些评判包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求,但是,带着主观意念的评判方式,让对方感受更多的却是批评和指责。
第二,进行比较
在发表对人和事的看法时,我们总是习惯用比较的方式来进行。比如
“你看,同学的老公,现在都当总经理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是个小职员?”
“隔壁家的孩子这次考上了清华,你怎么这么没用,才考了个二本?”
这些有意或无意的比较,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埋怨与批评,引发不满与沮丧等不良情绪。
第三,回避责任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习惯用“不得不”等说法淡化个人责任,造成对方的心理负担。
卢森堡博士在书中讲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位女士特别不想做饭,觉得20年来累得像一条狗,也不得不做饭时,心中充满了怨恨,在饭桌上更是喋喋不休,给孩子们的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后来卢森堡博士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她进行了交流,这位女士觉得卢森堡博士特别理解她,接受了建议,对全家说不想再做饭了,结果她的三个儿子反而觉得更加轻松。
第四、强人所难
在生活中,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常常喜欢用各种暗含着威胁的要求,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如果不配合,还会通过惩罚来教训。
比如“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学习,就懒得管你了!”“你再不好好工作,就别想在这里混下去了!”,
虽然这种威慑可能让对方暂时表现出服从,但对方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常常会引发一些抱怨与愤恨。时间一长,还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
这些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很容易蒙蔽我们内心的爱意,造成彼此之间的疏远、隔阂乃至仇视。
非暴力沟通,让爱自然流淌
非暴力沟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改变了错误的沟通方式,帮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在用心倾听他人的基础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让人们在自然流淌的爱中,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具体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让人们在带有批评和指责的评论中筑起一道道心灵的城墙。如果你的言语让人感受到了伤害,还会在不满与愤怒的情绪下,与你发生争执。
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呢?我们来举个例子。老公因为长期在外面应酬,每天很晚才回到家。妻子满腹牢骚地对老公说:“你一点都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成旅馆。”
老公听到这样的评判,心里肯定会像刺猬一样竖起满身的刺,心想:我怎么不关心这个家了?什么时候把家当成旅馆了?如果这个老公压抑不住内心的不满,还可能会为这句感到不公平的话,与妻子进行辩论。结果,一场争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如果我们只说观察到的具体事实,不做任何评论,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老公,你每天晚上12点以后才回来,而且满身酒气,我觉得很难过。你每周能有两天时间八点钟回来,和我一起吃顿晚饭,聊聊天,让我们这个家变得更温暖,好吗?”
这种只说事实,不带任何评论的话,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其次是体会和表达内心的感受。清楚地表达感受,能够让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把想法与感受弄错,让沟通出现困难。
有一次,一对夫妻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这位女士对老公说:“我觉得嫁给了一堵墙。”结果老公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因为这位女士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让老公误以为受到了指责,结果夫妻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疏远。
那什么才是内心的感受呢?比如害怕、担心、生气、苦恼、孤独、愉悦等。当我们通过这些表达感受的词汇,来告诉对方,才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
比如这位女士可以这样说:“老公,每次我和你说话,你都一声不吭,我觉得很伤心。你能陪我说一会儿话吗?”她的老公在理解妻子感受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最后就是寻找感受的根源。生活中,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通常会有四种选择: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就很容易用批评的语气去指责对方,引来对方的不满和反击。
比如“你昨晚没来,让我很失望。”这样的言语只会让对方误认为受到指责和批评,让关系变得更糟。
如果我们这样说:“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对方会更愿意接受你的说法,尽可能照顾到你的感受。
我们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求之后,还要请求他人的帮助。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更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首先,要具体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而不仅仅是请求他不做什么。
比如有位女士的老公经常加班,这位女士就对老公说:“请你少加点班行吗?”因为这位女士没有说出她想要的是什么,结果她老公的确少加了班,只是又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赛。
当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时,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误会,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如果这位女士清楚地告诉老公,希望能多呆在家里陪她,老公肯定会照顾她的感受,不去报名参加比赛了。
其次是明确谈话的目的。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说出谈话的目的,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比如一位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你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孩子反倒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总之,在非暴力沟通中,不评判,只说观察到的事实,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请求对方的帮助,就有可能获得积极的回应。
全身心倾听,用爱化解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知道怎样用非暴力沟通避免语言暴力给人带来伤害,表达内心的爱,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时,又该怎样用爱去化解呢?
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告诉我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身心倾听,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就能让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和嘲讽消失殆尽。
书中说了一个特别有震撼力的例子。卢森堡博士前往极端仇视美国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讲解非暴力沟通。当巴勒斯坦人发现他是美国人后,愤怒地冲着他大喊:“杀手!杀孩子的凶手!谋杀犯!”
卢森堡博士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退缩,而是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们进行了对话。
卢森堡博士问:“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它使用资源的方式吗?”
那个巴勒斯坦人说:“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独立?”
“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是什么感觉吗?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
“听起来,你感到绝望。你想知道,我或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
“你想了解吗?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儿子病了!他在水沟里玩耍!他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我注意到,你在这里培养孩子是多么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不错,这些是最基本的。人权,美国人不是说这是人权吗?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了什么样的人权?”
“你是希望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你们巨大的痛苦,并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在将近20分钟的对话过程中,卢森堡博士没有对这位愤怒的巴勒斯坦人,作出任何判断、否定、建议、辩解和纠正,而是全身心地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每句话中所包含的意思,用疑问句不断探求、理解对方的痛苦与需求,让原本对美国人充满敌意的巴勒斯坦人,感受到了最大的善意和尊重,最后不仅所有的愤怒消失不见,还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卢森堡博士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小时后,这位巴勒斯坦人还邀请卢森堡博士,去家中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
在非暴力沟通中,全身心地倾听,用疑问句给予他人反馈,准确说出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就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种平和而神奇的沟通方式,帮助我们远离生活中的语言暴力,用爱去化解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方式不正确,引发一些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让彼此陷入烦恼与苦闷之中。如果我们在沟通过程中,都能运用非暴力沟通,做到用心倾听,不评论,体会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就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让生活变得和谐而美好。
非暴力沟通,让爱融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