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奠,三国名将八人中即有「魏太尉邓艾」。至公元1123年,宋室依唐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有邓艾。
换言之,邓艾在历代名将系列中地位极高,受到后世皇室肯定。
可见,邓艾反叛应是子虚乌有之事,否则不会被历代朝廷所尊崇,而受后世香火。
邓艾从小失去父亲,因家贫而为当地农民放牛。后任都尉学士,因有口吃,不适宜做文书,而为稻田守丛草吏。邓艾作为寒门子弟,因未有深厚的家世、背景而蹉跎半生。
后任典农纲纪、上计吏。因出使朝廷,而得司马懿赏识,辟之为掾,迁任尚书郎。
可以说,遇司马懿是邓艾人生之大转折,司马懿对邓艾亦是有知遇之恩。
又泰始三年(267),议郎段灼为邓艾上疏中有云「七十老公,反欲何求」!即邓艾灭蜀汉之时至少已是年近七十,并非《演义》中所云之「年幼」。
总而言之,正史之中并未有支持邓艾反叛的相关佐证。
参《三国志》载录,邓艾作《济河论》,以陈、蔡之地,开广漕渠、种田戍守。
六七年间,不但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足够十万之众五年食也。每东南有战事,大军兴众,皆可汎舟而下,达于江、淮。不但资食有储,更无水害侵扰,此皆邓艾之功劳。
又《邓艾传》云,‘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脩治备守,积谷强兵。’
即姜维的数次北伐,皆被邓艾破解。外加平蜀大功,邓艾可谓是战功卓著、居功甚伟。
然而邓艾身居滔天功绩,又是司马氏之「门生嫡系」,是什么使得司马昭执意欲至邓艾于死地……
直至泰始元年(265),晋朝建立。
司马炎依旧下诏曰:“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即邓艾虽未反叛,但却居功自傲,缺失品节,死有余辜。那么,司马炎如此定性邓艾的根源又是什么……
其一,参《邓艾传》载,蜀汉投降后,邓艾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即所谓邓艾之「矫命承制」。
同时,邓艾亦将一些巴蜀旧官,归为己属。
但此并非不可饶恕,议郎段灼上疏云「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即邓艾之举符合古义,主观动机未出私心。
其二,邓艾欲凭借平定西蜀的声威,乘势伐吴。然平定西蜀已是泼天之功,再乘势伐吴,又将置司马昭于何地。
而且邓艾欲扣留刘禅,并上书言,‘封禅为扶风王……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建议过于细致、具体,有喧宾夺主之意,而犯上官忌讳。
故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告示邓艾云:“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即是在警告邓艾。但邓艾却毫无自觉道「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即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符策。
邓艾本属司马懿故吏,故此言可不仅是居功自傲,而是在表明立场,几乎等同背叛。
然《三国志·钟会传》引注《世语》云,‘会善效人书,於剑阁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辞指悖傲,多自矜伐。又毁文王报书,手作以疑之也。’即钟会于剑阁拦截邓艾章表,篡改言词,使之「辞指悖傲,多自矜伐」,如此邓艾的狂悖之语得到了合理解释。
同时,钟会在两者之间相互挑唆。即期望邓艾亦有所动作,以坐实其「反叛」的事实。
既然如此,在钟会兵败被杀后,邓艾谋反之事理应重新审视。 然参《邓艾传》云,‘子忠与艾俱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
显然,诛杀邓艾是源自司马昭之授意。从卫瓘截杀邓艾的时间上判断,其绝非临时起意。至少是在司马昭知晓邓艾有乘势伐吴之意时,便对卫瓘有所指示。否则,卫瓘绝不敢擅自截杀邓艾。
那么,司马昭为何依旧不肯放过邓艾……
司马炎的诏书有云,‘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即嘉平三年(251),王凌因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炎以此事为前提,即是对邓艾「实应大辟」之定性。
这是否是在暗示,邓艾欲以伐吴为由,于西蜀另立新帝。
其实不然,因为以邓艾的条件、以及声望,绝对无法效仿王凌当年之事。不过诏书提及王凌事件,确实是另有深意、不便明言……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旨在巩固自身政权,同时为篡夺皇位累积资本。
景元五年(264)三月三十日,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至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病死。十二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简而言之,完全复制了当年曹丕的称帝流程。
故司马昭急于发动灭蜀之战,恐亦是将自己的身体状况考虑在内。司马昭需要在死前,为其子称帝做好充分准备。故邓艾「乘势伐吴」之计划,着实悖逆了司马昭之初衷,打乱了司马昭之安排。
司马昭当然要扼杀于摇篮里,故以雷霆之势将邓艾囚禁押送回京。
原本邓艾押送京城之后,至少性命无忧。
但是钟会的迅速谋反,却将邓艾推入万劫不复。因在钟会死后,邓艾部下迅速追上邓艾囚车,并将其接回。此时钟会已死,大军群龙无首。邓艾已然是最高统帅,外加平定蜀汉之功。
此时掌握大军主权,考虑到邓艾对于伐吴之渴望,绝非司马昭所愿。
故至司马炎称帝,亦未原谅邓艾。因邓艾的画蛇添足,近乎使得司马氏的谋划功亏一篑。
直至泰始九年(273),司马炎方才松口,「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肯定邓艾有功,封其子孙,却并未承认诛杀邓艾有过。
正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方是人生最高境界。
邓艾灭蜀一战,奇袭阴平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亦将自己推向了人生巅峰。但邓艾却并未满足,未能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反欲一战而定天下。如此一来,却是过盈则缺,最终为自己招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