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工作占据了一天的⅓时间,各种业绩压力、数据分析、部门沟通等需要脑袋高速运转,下班后又各种家务、娱乐休闲等,哪有精力和时间学习其他东西?更何况是写作这种烧脑的活动。
精力和时间的确是有限,但只要我们足够想要,想必每个人都能挤出时间,也能发现很多办法去达成。
之所以练写作
选择写作这件事情,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为了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久而久之的确是一种放松),为了理顺思路,可以条理清晰地写下来。也正如和菜头所说:
甚至是为了证明你的存在,因为许多人和许多事从你身边匆匆经过,如果不记录下来的话,你所有的经历会随风而逝,消失在记忆深处。而在那些人和那些事经过多年之后,你的文字依然还在,记录了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
我从一开始不设范围,想写什么写什么,到后来慢慢圈出范围,把公众号介绍改为“专注个人成长及自我反馈”。我要求自己写实践过的东西,而非推想出来的理论,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是如何“挤时间”的?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认清哪些物质会令你不能自拔且无重大意义(所谓的“温柔之乡”),尽可能远离,至少不能投入过多时间。这里就能挤出一段时间。
回顾一天的时间分配,除了工作时间还有哪些时间,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忽视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上班路上、等电梯时、午休时间、下班路上、家务时间、洗澡时间……这些都能灵活运用。
例如我会在上班路上听音频、地铁上看书、家务和洗澡时间听音频,这些都能保证有足够的输入,才有之后的输出。掐指一算,这堆时间起码能有2小时。
碎片时间也适合用来构建文章框架,想好核心内容,要表达的主题,列点陈述,把1、2、3分好,将思路都汇总到文档中或者用录音记录,待有整片的时间时再下笔写。
这里提及的整片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只能是晚上了。基本上我会保证自己每晚能有最少1小时的整片时间。少刷朋友圈、微博等,大家都能挤出这片时间。
有了之前定好的框架再填补内容,整个写作就变得相对容易。通常我用两个晚上基本能把文章写好。
长期“挤时间”,我的“产量”如何?
做很多事,我喜欢给自己定目标,并且监控进度。通过每月的个人总结做回顾,能及时给自己反馈。
我写得最快的是一篇“关于男女首次见面的几点仪容仪表建议”,当时正值情人节,突然想到这个题材,于是在下班的地铁车厢完成,大概20分钟,在走路时检查错别字及不当表达(边走路边看手机打字确实危险),回家就发布了。
最慢的一篇目前是“家会伤人 但我们能学习自我和解”,大概用了5个晚上,这还没加上构思时间。写起来有点苦,但心理学是我喜欢的领域,所以整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
当然也有写着写着发现写不下去力不从心的例子,例如关于“自动化、智能化对就业的影响”,框架定好,却发现根本写不进去,思考了2晚,放弃了。反正多尝试,才能知道哪些是自己能游刃有余的领地,哪些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哪些是努力了也做不好。
整体来看,我的产量不算高,平均一周2篇,月均8篇。我需要保证质量,能过自己那关。
有多想要,决定我们能挤出/付出多少时间。从现在开始,用“高效而可怕的勤奋”,把时间换成能力。要练习写作,就公开地写,持续公开地写,挤时间持续公开地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