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热传一个图片,在成都地铁2号线上,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坐地铁,中途一位阿姨带着小宝宝上车,小男孩主动让了座;然后当妈妈将头靠在档板上休息时,小男孩一边用手为妈妈垫着,一边还帮妈妈背包,小眼神还始终停留在妈妈疲惫的脸上……引得众多网友纷纷点赞,小男孩更是赢得了“成都地铁小暖男”的称号。
其中有一位网友留言说:“有些父母别再为自己孩子熊而找借口,这根本不是年龄问题,这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教育好了哪有什么熊孩子?看看这个有教养的宝宝!”
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另一些人眼看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因为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进一步成长的过程。说到底,我们并不是生来就一定是合格的家长,孩子在一天天成长,我们也是在一天天地成长,都需要学习。
一、爱孩子,就是要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早上,刚刚送儿子进了校门,旁边的家长群中就发生了冲突。起因是同在一年级一个班上的A同学推了B同学一把,还踢了B同学的书包。B同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回敬反应,就跟着队伍进操场站排去了。但是B同学的奶奶受不了,勃然大怒,冲着队伍里面就一顿大喊大骂,什么没家教,没脸皮的话脱口而出,A同学的爸爸当然不干,回敬了B同学的奶奶,两人由口角上升到了肢体冲突。后来被大家给拉开。而操场上的孩子们浑然不知,还哈哈笑着、追逐着。
集体环境中,孩子们磕碰打闹常常会发生,如果遇到家长需要出面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激化矛盾,同时也要考虑你所采用的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家长都是对孩子充满了爱,可这爱中,必须包含理解和尊重,从而让孩子也能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温和的化解矛盾。
诚然,在集体环境中,一定会有一些充满敌意的孩子,而这些攻击别人的举动一定跟他的家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家长嘴里抱怨孩子爱打人,一边遇到儿子抓别的小朋友,她却很假的管一管,态度中隐藏着纵容,他的孩子必然总会和其他孩子合不来,常有攻击行为。
我们也会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可想而知,上面的两类家长教育出的人孩子一定学不会理解、宽容和尊重。
二、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要正确看待他的缺点
天才牛顿身上发生过一个经典故事。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他准备的午饭吃了,然后走了,等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见餐桌上空着的餐具,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午饭了。”然后又回到了实验室。天才因为太痴迷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错,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情。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甚至闯出一些小祸。
当孩子在生活中无意犯的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其实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
我们许多人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应该好好和他谈,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经常条件反射地冲孩子发火。这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者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大人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
人们常说一个人会不会说话,不在于说什么,在于如何说。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有的孩子认真细致,有的孩子粗枝大叶,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孩子笨手笨脚,有的孩子从小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精明能干,也有的孩子喜欢默默思考,思想整天飞翔。孩子们的状态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别注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当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在某方面表现出能力不济时,他们就忧心忡忡,就像立即帮助孩子改变。事实上,他们已经变成太苛刻的父母。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如果你认真的去看,孩子的品行习惯是非常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三、用干净的眼光来看孩子,用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尽量地减少孩子的娱乐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可结果有时却恰恰相反。我们发现,许多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是因没有适当的娱乐时间所致。因为,玩最能释放孩子的压力,最能放松孩子的心情。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长”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他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家长们稍微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非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孩子快乐的事情,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有智力的因素,但更少不了非智力的因素。而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包括品德,性格,等等都需要家长去培养。成长需要体验,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所以,亲子教育不应该只是围绕智力开展,而是要更为注重对孩子的品格的教育,也就是教会孩子做人。
虽然亲子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真正唱主角却是父母。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对榜样的模仿,是对环境的反应,想要一个什么的孩子,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日常行为细节的潜移默化,更取决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润物无声。
作家柯云路关于家长的最低与最高境界是这样说的:“第一境界,舍得给孩子花钱;第二境界,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孩子为朋友的父母,一个以赏识眼光看待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功的父母,才是一个成熟的父母,才会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毕竟,孩子要长大成人,要面对生活,而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