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幼儿园有个同学名叫“包包”。小小年纪,爸爸妈妈就已经用早教班,把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填满了。不仅周末要上课,周一到周五幼儿园放学后,也要急急忙忙赶去上课。
虽然爸爸妈妈望子成龙,不想让包包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样的过度教育,恐怕只会起反效果。
很多家长和包包爸妈一样,以为早教就是要提前教,尽早教。但其实,“早教”只是早期教育的意思。
我们只有遵循科学规律,让孩子在适宜的年龄做适宜的事,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比如很多孩子还没学会爬,爸爸妈妈就急着让孩子学走路,甚至以此为傲,觉得跳过爬这个阶段,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殊不知爬行对孩子平衡能力、空间能力的发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孩子上小学后字总是反着写,分不清b和d,p和q,就是因为婴儿期该爬的时候没有爬够。
还有很多父母像包包的爸妈一样,只看重学习,剥夺了孩子玩耍、游戏的机会。
但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游戏恰恰是他们探索、学习的基本方式,能帮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样妈经常会分享一些早教类的游戏。比如用游戏来学习数学里的形状、数量、规律等,还有用游戏来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记忆力。
这些游戏我都会带着小样玩。小样不仅很享受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比同龄孩子有更强的专注力和好奇心。
这就是游戏的魔力,把学习变成一件简单、快乐的事。
其实早教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帮他们保留和拓宽头脑里的马路,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正式学习做准备。
艾伊倍智自由地探索,比对错更重要
在给孩子早教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我们常犯的错,就是过于强调“教”。
我们总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怎么教,他就会怎么学。
孩子玩玩具,我们会说“你玩的不对,应该这样玩。”
孩子画画,我们会说“你画的不像,怎么没给妈妈画上头发?”
孩子背古诗,我们会说,“你这句背错了,应该是……”
在孩子面前,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挑错,结果不仅扫了孩子的兴,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思考能力。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孩子都是小科学家,他们面对问题时,会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可是在很多成年人眼中,除非有人教,否则孩子什么都不懂。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找来一群15个月大的孩子,想知道当玩具不能发出声音时,孩子是否能根据线索,推测出是人的问题,还是玩具的问题。于是他们设计了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向孩子演示:阿姨A按玩具,玩具会响,阿姨B按玩具,玩具不会响。
当孩子自己按玩具,玩具也不会响时,仅管只有15个月大,他们还是推测出应该是人的问题。所以这组宝宝把玩具递给了妈妈,希望妈妈能帮自己按响玩具。
而在第二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演示的内容是:阿姨A按玩具,第一次玩具响了,第二次玩具没响,阿姨B按玩具,也是玩具一次响,一次没响。轮到孩子自己按,玩具也没响。于是这组宝宝推测,可是能玩具坏了。所以他们没有向妈妈求助,而是拿起了桌上的另一个玩具。这个实验让我们知道,即使是15个月大的宝宝,已经有了很不错的推理能力。
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好像没那么聪明呢?原因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安静玩耍和思考的机会。我们总是忙着教他怎么玩,忙着纠正他的错误,所以孩子没有机会开动脑筋,让自己变聪明。其实对孩子来说,玩玩具没有对错,画画没有对错,背古诗也没有对错,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创造,还有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发展,才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