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改变认知才会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和否定

这两天反复听了一节育儿的课程,让我想到很多和孩子们相处时发生的事情,原来自己对孩子的否定比我意识到的多得多。

比如女儿早上不起床,自己起床还吵醒弟弟,写作业字迹潦草,磨磨蹭蹭,半个小时的作业一上午没完成;拿笔姿势错误,怎么纠正她就是不改,还说改了的话字迹更不好看;每次使用厨房后总是不收拾厨房;收拾了又总是留一盆脏水在那,说了无数次也不长记性;每次洗澡用完浴室不清理;自己的内衣内裤总是忘记洗;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和弟弟起冲突,互不相让,无论大人软硬兼施就是拒绝做出改变。最后无可避免的我俩大吵一架,以我的训斥和她的沉默受罚结束。让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管。

一直认为孩子那么多毛病,不管不行,发现了她的问题帮她纠正,是天经地义的事。“你必须总是让我满意”是自己内心潜在的认知,“我提出的每一个任务,我要求你做的每一件事,你都得赶紧照着去做,不管你当时在干什么,也不管你是不是愿意。你要阳光乐观,别耷拉着脸,要是我看见你蔫了吧唧的样子,你就给我等着受罚,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听起来像童话中恶毒的继母,可现实中我还自我陶醉认为自己是“负责任的妈妈”。

听了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用负面的认知视角去看待孩子,每件事情后面都隐藏着对孩子的否定和不满、一直在用对错、应不应该,这些错误的认知衡量孩子,是自己看到这些情景后,愤怒情绪的开关被打开,用自己的情绪去绑架她。她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应该做到这个应该做到那个,以至于后来女儿常对我说“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 ,而我却还没意识到她在向我传达信息,还回答说“那是因为你就没做对事情,你要是做好了我乐意去说你,吵你吗?”

正是自己错误认知,让我对事对人都产生了情绪,让我觉得必须去纠正,也正是这些纠正放大了这些问题,因为我用自己错误的认知,看她的行为,理所应当的觉得必须教育她。其实现在想想有些事情无所谓对错,吵醒弟弟就吵醒了,本来也该起床了;不收拾厨房,洗完碗留下一盆水不倒也没什么,至少她自己乐意动手研究美食,也会帮忙洗碗刷锅做饭;洗澡久一点就久一点,不清理也不是什么大错误,反正下一个洗澡的人也会弄湿浴室。

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不恰当的回应,这些频繁的否定给孩子制造了困境,比如对孩子的否定评价,担心孩子做不好,控制着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做,甚至直接替孩子做,这反而导致了孩子不信任和防御,让孩子彻底丧失动力,容易无聊、情绪低落、爱纠缠、拖延、害怕困难、没有坚持精神……时间久了不仅孩子自己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让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无助,家长也会觉得无从下手和挫败。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遇到问题,都急于想要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曾经无数次去问去探求,得到的都是慢慢来,这个问题就像减肥,肉是你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想减下去也得一日一日的坚持,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孩子越大,改变的成本就越高。那有没有相对比较快捷比较方便的方法呢?经过我很久的摸索,发现还真有。


重视感觉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听过要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很多父母和我一样觉得内在动力是奢侈品,可其实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是我们做父母的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做着破坏孩子内在动力的事儿。不信,看下面“不要乱动、快点起床、赶紧刷牙、别玩水、要有礼貌、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别挑食、坐直了、你动作快点、到底有没有用心听……”

可究竟什么是内在动力?我想简单来说就是感觉,感觉好的孩子,内心安稳,感觉清晰灵敏,探索欲望强,好奇心强。感觉不好的孩子,看问题都是负面的,会觉得自己和世界不相融,没有安全感,笼统点总结就是缺爱。怎么样才能感觉好呢?家庭氛围轻松,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和信任,用爱滋养孩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还有人问能让内在动力失而复得吗?当然。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儿。那就是在孩子的每一个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行为上都追问一句,她此刻是什么感觉?一件事情您能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孩子的角度,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去复原这件事,去体会这究竟是什么感觉,会产生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期待,然后你就知道究竟什么是好的感觉,什么是用爱滋养孩子了。再简单点说就是无论孩子做了多么糟糕的事情,你也要从中找出一个点去夸赞他。比如我的儿子3岁爬上椅子从冰箱拿了鸡蛋,不小心打烂了七八个鸡蛋,我相信父母们看到从椅子到地上蛋液流的哪都是的场面一定很崩溃。我当时准备骂他的话都到嘴边了又闭上,拐了个弯去阳台深吸几口气,回来问他为什么拿鸡蛋,他说妈妈我不想你太辛苦,想给你做鸡蛋吃。如果我当时不问原因的训斥他,我想他一定又害怕又委屈,而我也不会听到孩子对我的爱。

认真觉察自己,知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记录认知并辨别它,然后你才能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怎么找回内在动力充沛的孩子。

我困了,不想码字了,所以有点仓促的结尾了,就这样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