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捡动听的漂亮话,装出和颜悦色讨好人的样子,这种人真诚的仁德就很少了。”
一、巧言令色的人不会甘心于白白付出满嘴的花言巧语
巧言令色,真是一幅鲜活的伪君子画像。孔子对“巧言令色”者的揭露,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5.25】、【17.17】)。
孔子反复地告诫弟子要警惕巧言令色的人,是因为轻诺必寡信,巧言令色这种丝毫没有仁德真诚之心的行为,不仅对他人酝酿着伤害,而且败坏着社会风气。如果重用或轻信这样的人,很可能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巧言令色”的人之所以对别人低三下四地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其背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凡刻意取悦于人的,不是为了求名就是为了求利,他们绝不会甘心于白白付出满嘴的花言巧语和满脸的灿烂笑容。别看他冲着你笑,笑纹后面全是陷阱;别听他向着你哭,眼泪后面包藏着祸心。
二、巧言令色的危害
小的时候,我们都听过“狐狸与乌鸦”、“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 更有着真实而惨重的教训,我以《史记》“张仪说楚绝齐”为例:
楚怀王十六年,秦国打算攻打齐国,然而楚国与齐国很要好。秦惠王很担忧这一点,于是他便宣布免去张仪宰相之职,派张仪去南边的楚国见楚王。张仪对楚王说:“我国国君所有最喜欢的人,没有谁在你大王之先;而我张仪所有的最情愿做其门下使役的主子,也没有谁在你大王之先;我国国君所有最厌恶的人,没有谁在齐王之先;而我张仪所有最恨的人,也没有谁在齐王之先。但是大王你却与齐国和好,这样便使得我国国君不肯侍奉你,因而叫我也不好来做你门下的使役。倘若你听我张仪的,闭关而拒绝与齐往来,现在就可派使臣跟随我去西边取回以前秦国从楚国分去的商於那六百里的地方。这样一来,那么齐国就弱了。对于楚国来说,北边削弱了齐国;西边对秦有恩德;楚国又暗地里得到商於之地,从而使楚国富裕起来、这是用一计而得三利的事情呀!”
楚怀王听了十分高兴,就把相印也拿出来给了张仪。还天天给张仪置办酒宴,并宣告:我又得到了我的商於之地。众臣都来庆贺,惟独陈轸一人来吊丧。楚怀王问:“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道:“秦国之所以要注重你,是因为你有齐为伴。目前商於之地还未到手,却先断绝了与齐国的交情,这是使楚国自己孤立自己。那秦国又怎么会再看重一个孤立之国呀?他必然轻视楚国了。如果我们楚国要秦先拿出地方,然后楚才与齐绝交,那是秦国的计谋所不许的;如楚先与齐绝交,然后再去问秦国要地,那必然被张仪所欺骗。被张仪欺骗,那大王你必然怨恨秦国。怨恨秦国,那就是在楚的西边惹起了秦国的祸患;北边又与齐国断绝了交情。如果西边起了秦患,北边又与齐绝交,那韩、魏两国的兵必然来伐楚。所以我来吊丧。”楚怀王不听,还派一位将军去西边接受封地。
张仪到了秦国,假装喝醉了酒,从车上摔下,自称有病,一连三个月都不出门,楚国终究不可能得到秦地。楚怀王还说:“张仪莫非认为我与齐绝交还未完全彻底么?”使派了一位勇士宋遗到北边去侮辱齐国。齐王大怒,折断了楚国的信物符,并与秦国合符和好。
秦、齐相好了,张仪才出来对楚将说:“你为什么不去接受封地呢?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楚将说:“我所奉命收取的是六百里,没有听说六里。”楚将立即回到楚国,向怀王禀报。怀王大怒,便调兵遣将攻伐秦国。
楚怀王三战皆败,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大臣屈原劝说:“秦是虎狼之国,欺骗我们也不止一次两次了。” 楚怀王最小的儿子“子兰”却说:“秦国人跟我们联欢,我们奈何拒绝。秦楚多年联姻,最近还又娶了咱们的王女,他们的秦昭王王后、王太后都是咱家楚国人嫁过去的,秦昭王说白了还是您的外甥。出不了问题的。” 楚怀王在小儿子的撺掇下,还是糊里糊涂地出发了。 楚怀王北上千里赶赴中原,看见春天的新叶和蝴蝶正招展得如火如荼。楚怀王巡视着自己大好河山,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用目光抚摸自己的江山。 结果被秦国扣留,客死他乡。
出于政治需要而花言巧语、言而无信的张仪,盲目轻信又不听忠言、暴躁轻率的楚怀王,在这栩栩如生的两相对比的形象中,花言巧语的伪君子的危害,自在个人的品味之中了。
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孔子一方面提醒弟子要善于识别那些“伪君子”,同时也含有教育弟子做人要真诚,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真诚会带来向善的力量,是美好的人性。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不提倡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我们再来看一个“崇尚质朴”的典范:
唐太宗的大臣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坚持到底。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
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
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也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唐太宗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 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并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魏征也因遇明君,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在此章,我汲取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智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和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