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周四晴Day252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395
《孟子》公孙丑上
三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4]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5]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1]假:借,凭借。
[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这两句均承上省略了主要动词“王”。
[4]赡:充足。
[5]思:助词,无实义。
【译文】
孟子说:“仰仗着实力然后假借仁义的名义去征伐可以称霸诸侯,称霸要凭借强大的国力来完成;依靠着道德来施行仁义能够让天下归服,这样做不需要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商汤凭借着仅仅方圆七十里的土地便可以称王,文王凭借着仅仅百里的土地便可以称王。仰仗着实力来让人归顺的,百姓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不够而暂时屈居人下;靠着道德来让人归顺,百姓才会真正心悦诚服,就如同七十多位弟子归顺孔子一样。《诗经》中曾说:‘从东到西,从南至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
这里讲述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所谓“霸道”,便是以力服人,其实被征服的人内心未必心悦诚服,这种方法也是孟子所反对的;所谓“王道”,则是以德服人,这样来归顺的人才真正心悦诚服,这也是孟子反复向君主们极力推荐的。
四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1]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2],绸缪牖户[3]。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4],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5],自求多福。’《太甲》[6]曰:“天作孽,犹可违[7]。自作孽,不可活[8]。’此之谓也。”
【注释】
[1]迨(dài):趁着。
[2]彻:剥取。桑土(dù):桑树的根。土:同“杜”,东齐方言称根为杜。
[3]绸缪(móu):缠结。牖(yǒu):窗子。户:门。
[4]般(pá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
[5]永:长久。言:语助词,无义。配:合。命:天命。
[6]《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7]违:避。
[8]活:“逭”(huà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能得到荣耀,不仁便会受到羞辱。现在的人既厌恶羞辱,却又不仁,这就如同讨厌潮湿却又待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如果真的厌恶羞辱,那么不如敬奉德行,尊敬士人,让有贤德的人管理国家,让能干的人担任一定的官职。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法律。这样做,即便是大国,也会对你有所敬畏。《诗经》曾说:‘趁着天晴还没有下雨,把桑树根上的皮剥去,修理好门和窗户。现在这些下面的人,谁还敢来欺负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道理啊。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又敢来欺侮他呢?’现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如此好的时机享乐懈怠,这是自己在招致祸患啊。祸害和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说:‘行事一直符合天命,自己可以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能躲开,自己招致的祸患却无处遁形。’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要免除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只有在平时尊贤使能,奉行仁道。特别是,在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要善于防患于未然,不能借此享乐,那样必然会招致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