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年-前420年
被柏拉图列为诡辩家之一,认为他发明了专业诡辩家的角色。
普罗泰戈拉最重要的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观点柏拉图不同意,因为这一样来就意味着没有客观真理,人们只有纯主观的世界,现实就会崩塌。
普罗泰戈拉是不可知论的支持者。在他的残篇《论神》中写到: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
按:
之所以将普罗泰戈拉拿出来说,是因为他也被柏拉图列为诡辩家,同时他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观点是一种绝对唯心,与佛教唯识派所提出的万法唯识类似。
唯识派的创始人无著菩萨生活在北印度犍陀罗,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路过的地方,但他们之间有700年的差距,这一段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延申内容:
1)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普罗泰戈拉篇》,王晓朝译。
在这一篇里,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希波克拉底听说普罗泰戈拉到达雅典,很兴奋地找到苏格拉底要他代为引荐去见普罗泰戈拉,希望能付钱给他成为他的学生。苏格拉底说这样的风险很大,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智者,以及普罗泰戈拉是否是智者。
于是他们一起去找普罗泰戈拉,并由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展开了一场对话。
谈话是关于美德的,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可以传授,而智者就是要去教育人们在道德上变善,成为一位好公民。而苏格拉底则认为道德与事务和技术是不同的,美德是不可以教的,最优秀的人也不能将自己的美德传给其他人。
他们经过大量讨论以后,在苏格拉底的逼问下,普罗泰戈拉终于承认美德是不可以教的,因为美德是一种人格品质,而品质不能传授;然而经过讨论苏格拉底也承认,如果一个人具有美德这种品质,是因为他没有处于无知的状态,否则他就不可能具备这种品质,而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所以美德可以传授。
整个故事发生了反转,原来彼此冲突的观点,现在却都同意了对方的观点,这让苏格拉底也感到困惑,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按:
这一段讨论很精彩,但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佛教内也有类似的讨论,例如关于“一阐提”能否解脱?
一方说若善根断灭,则不可能得到解脱;另一方说“一阐提”亦具佛性,所以能解脱。
我们以这篇普罗泰戈拉的讨论为框架,你会惊异地发现:
(1)一方面,不善是因为无知,而佛性是具有可知的能动性,所以《大般涅磐经》有记载如来为“一阐提”说法,即“一阐提”亦能解脱。
(2)但另一方面,“一阐提”的定义就是断灭善根的人,即不能再如理作意,因此如来说法是如来的事,“一阐提”人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和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所以不能解脱。
回到中观思想,上述情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当我们用概念去框定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会从它自身那边被限定,不能发生任何变化,否则这个概念本身即不成立。因此美德不能教授,能教授的是其他的东西,不能是美德本身;“一阐提”不能解脱,否则就不能被叫做“一阐提”。
但若是我们从因果流变的角度来分析,美德是因为了解善的知识,所以经由知识的教授,美德能够被建立;而“一阐提”也是因为对于正法的无知才堕落,所以经由佛的说法,“一阐提“也能够解脱。
2)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中卷泰阿泰德篇》,王晓朝译。
在这一篇中故事中,苏格拉底认为泰阿泰德所说的”知识就是感觉“,与普罗泰戈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一致,并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
苏格拉底将此观点与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联系起来,说万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而由于每个人的不同其感觉也不同,那即意味着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标准的基于人的尺度。
后面苏格拉底又指出若不能对知识进行准确的定义,那么所谓知识是真实的判断是不成立的,而对所谓真实的判断再进行的解释更是毫无意义。
最后对知识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讨论的结果。
按:
此一篇其实蕴含着这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万法唯心,而心也在变化,佛法就将变得不可知,解脱、成佛都将变得不可能,清净传承亦无从说起。这就是为什么后来要有一个“如来藏”。。。再搞一系列的各种“识”。。。因为“心”是不能变来变去的,否则说不过去。。。
所以,按照中观思想,世间诸法不是由心随意安立的,而是基于世俗共识,即巴门尼德说的“存于思想和语言中”;而出世间之胜义是自性无、是自性空、是自性之无生,是自性之非存在。按个理路,还是与最初巴门尼德的解说一致。
可见古希腊哲学自巴门尼德以后,直到柏拉图,都没有新的发扬,那是一个起点,亦是一个终点,在东方,高山仰止,唯是佛陀,在西方同样是一座丰碑,无法超越。
最后关于普罗泰戈拉,还有个半费之讼的传说:
传说普罗泰戈拉曾收过一个青年欧提勒士(Euathlus)当学生并教他如何辩论,之后他和欧提勒士约定欧提勒士如果在第一次诉讼时获胜才要交学费,反之如果输的话即不用缴交。
结果,欧提勒士一直未提出任何诉讼,所以他的第一个诉讼就是由老师普罗泰戈拉控告他,要求他交学费,普氏的盘算是如果他自己获胜,就赢得要欧提勒士缴学费的名义,但如果他自己输了,也因为学生赢得了自己了第一次的诉讼,依约定也要缴学费。
但欧提勒士反而辩称如果自己输了诉讼的话,依照双方的约定就不需要缴学费,但如果他自己赢的话,也因为赢了不用缴学费的名义而不用缴学费。
最后法官将他们两个从法庭中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