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是《宜兴古桥》中收录宜兴境内古桥的总数。
我把尚没有到过的宜兴古桥分为南区、滆湖西区和滆湖东区三个区域,今天跑的是计划中的南区。上午,我已搜寻过新街、张渚、太华三个镇区。时间紧迫,下午还有湖㳇、丁蜀两个镇的几座桥等着我去探索。
如果说以前找桥靠的是"不耻下问″,而寻找韩家桥,我靠的则是缘份。
韩家桥所在的大栗园村已拆迁,村庄早被铲平,方园几里内渺无人烟,映入我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荆棘杂草。按往常的经验,找桥必先找水,但,这里莫说是河了,连沟都寻不到一条。我只得坐在村外的马路边傻等。虽然偶尔有电瓶车经过,但骑手们对我的寻问充耳不闻,连车都不带刹一下。难道我长的像劫道的?无奈何我只得又回到村上,继续漫无目的寻找。但山路越走越窄,藤蔓和荆棘越来越密,眼前分明就是一条"绝路″。正踌躇间,突然从身后传来了脚步声,一回头,眼前站着一位辅警,正满眼狐疑地上下打量着我。他大概在猜:这人是爬山?探宝?还是来偷笋的?我赶紧"竹筒里倒豆子",把我的来意不藏不掖全告诉了他。
听说是找韩家桥,他来了精神:"你真赶巧了,镇里安排我们在这几个村一天巡逻两次,今天见你的车停在路边,我才进来看看,我原来就是这村里的人″。他说,韩家桥就在倒塌的几所民房后。村上就没有河,韩家桥所跨的只是一条小溪,现在小溪也被推平了。
当我见到韩家桥时,桥和资料中已截然不同,桥面上三块石条现只剩下了一块。这位辅警讲,不要说这最后一块石条,就是桥墩以后也会一起被铲平。无语,也许我是见过此桥的最后一个人,这种不入文保、文控的古桥,难道最后只能"灰飞烟灭″?
若干年后,宜兴的古桥还能剩下多少?我很惆怅。只争朝夕吧,182座,至少现在一座都不能少。
下一站是飞龙桥和回龙桥,资料中说桥就在龙池山澄光寺前。但,我顺着公路登上澄光寺后就发现,寺的大雄宝殿到寺门之间足足有一公里,这个前在哪里?再说,这是深山老林,站在山上眺望,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林海,郁郁葱葱,密密层层,挡住了我的视线,想要发现河水小溪比登天还难。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在澄光寺里上下左右仔细寻找,结果,什么和尚、道士、方丈、尼姑一个人影都没见到。这,有鬼了?这就是一座空寺。问沿着山间小道登山的游客,你们上山见到桥了吗?都说"木有″!
找吧,绝不言弃,游客的热门路线我就不重复了。我顺着边上的一个偏门就往下走,一边提醒自己:稳住、稳住,千万不能着急,别伤了膝盖。才走了百余米,眼前突然开阔起来,视线从原先茂盛的树冠高处下降到了树底后,景色变得曲径通幽。我静下心来倾听,前面不远的地方似有潺潺的流水声。有水必有桥,我刚拐过一个弯来,一座画中才有的桥出现在了眼前。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大抵这里就是春秋时期伯牙遇子期的地方。此桥全是用乱石堆砌而成,没有丝毫尘世间的俗气,显得如此的清新和自然。
我想化作葛巾野服的隐士,在此桥上摆上一张琴,在案上焚上一炉香。当琴音幽幽,香气萦绕时,香、音、桥、人融成了一体,这是怎样的优雅飘渺之境。
可眼前,小桥流水依然,子期却在何方?我该顺流寻觅?还是逆流探索?凭直觉,我选择了攀登。
龙池古道虽显陡峭,但不狭窄,我不徐不疾在山林间晃悠着,行不了多远,前面就见龙飞凤舞的三个字~回龙桥。
回龙桥和飞龙桥异曲同工,没有任何现代人雕砌的痕迹,显得格外的朴实无华,周边水汽弥漫,树影朦胧之下似有飘飘仙气。
离了仙居之地龙池山,下一站是陶祖圣境,在圣境之侧有一座古桥,叫清凉桥。
靠着万能的导航指引,我来到了岗下村,但遍寻不着清凉桥。《宜兴古桥》的编撰大约是个"大尾巴狼″,喜作白马非马之辨。你说古迹在宜兴,我第一感当然是去宜城,你总要说个具体的地方吧!还好,多年的找桥经历养成了我敏锐的嗅觉,顺水就可觅桥。岗下溪水是绕山而来的,我就去山后寻桥。在磬山塔林前的广场边有一小道,这里应是早前的乡村古道。果然,清凉桥就在此处。
清凉桥和飞龙、回龙两桥一样是乱石堆砌的,但不同的是有条石做券拱。但我仍认为清凉桥比前两座桥要危险,前两座桥给我以天衣无缝、天人合一之感,而这座桥的石缝中塞满了小石块,似要摇摇欲坠。
和山区相比,平原地区的桥梁相对好找些,但有些桥"正名不出门、别名传千里″。问莲溪桥无人知晓,而一说哑巴桥,村里人立刻就知道,指点我说此桥在周墅村。
另一座居家桥原名淡家桥,位于芳溪村淡家组,是座单跨石梁桥,是由青石和金山石混砌而成。
而蜀山原来的娘娘庙前,有一座新安桥 ,相传是在清同治年间,由一位姓沈的道士出资兴建的。
到此为止,今天的寻桥行程堪称完美。
东氿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