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带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它盛大、繁荣、特殊,伴随了我整个童年的成长。它像一场飨宴、庆典、节日,其它时刻、其它节日,包括春节都无法与之相比。
对于它的由来,即使在此生活几十年的老人们也未必讲的出。起始于南宋,在可以查到的资料里,有段不知出于何人之手的文字,如此固定描述它诞生于宋朝的悠久历史。南宋时期,南增顺、南敬顺两兄弟死于三月间,死后葬于此地,他们的后人在三月初十左右,千里迢迢,大张旗鼓赶来上坟,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有些村民便拿出农具,与他们交易。
上面这一段很普及知识,但我总觉得怪怪的。我更愿意觉得,它的起始很简单,当时正值清明上坟期,很多人的祖坟和自己现居地有距离,所以来来去去经过的人很多。窥得商机的部分精明者在人多地方,摆摊进行买卖。就像今日每到清明,随处可见卖花的路边摊。在遥远的古代,也大抵如此吧。
经过漫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样的买卖行列中,最终形成了一个时间固定的赶集时期。
历史的宝物
三月初十,是一个只记于农历上的日期,在普遍使用阳历的多数人心中毫无概念。阳历上,这个日子多在四月间,清明节前后,有时也会意外撞上五一劳动节。
这个日期很普通,历史中没有多少重大事与它相联。只有在这里,因为作为会市的名称而大放异彩,被广泛的铭记。名为“三月初十”的会市,并不是只在三月初十那天才摆摊,从启动会市到最后收摊,时间可长可达半个月。这期间,是小镇全年最为热闹的时间。
在三月初十到来之前,做着家务的母亲口中常出现这样的话:“哎呀,面盆坏了。等到三月初十再买吧。”“得买新的碗了。等到三月初十买吧。”
凡是缺少的生活用品,她都一一记下来,都会说:“等到三月初十再买吧。”
三月初十,如期而至,商贾云集,人山人海。
用长竹竿和编织布搭成的铺面并成长排,一路延伸,把小镇本身就不够宽的街道分成两条更窄的过道。上千家店铺一间接一间,卖着与生活相关的吃穿用品。
平时半个钟头能走到的路,在会市期间可能得走上三个小时。因为太多的东西,让人目不暇接,男装女装童装内衣,拖鞋凉鞋皮鞋袜子,被子被套枕头,头饰项链皮包、家居装饰物品、积木毛绒电子玩具,陶瓷摆件彩绘花瓶、床桌椅凳家具、刀铲耙叉农具、花草树苗、 茶叶中药、仿古器物。
每年的会市都不会少掉这些类别,并有固定的代表性之物,比如仿古器物中离不开朝代铜币和各色佛珠,卖宠物的都有乌龟、金鱼、兔子三样,偶尔会出现鹦鹉、仓鼠。小吃离不开烤羊肉串、炒板栗、糖和干货。这么多的东西,半个钟头当然看不完。
其他时刻,其他节日、展会,根本不可能像会市这样,大到家具小到针线,从酿酒的大缸到纯手工艺品,遥远的古物到蹦跳的宠物,各行各业聚在一起,总会有样让你感兴趣吧。因此不仅当地人全体出动,邻边乡镇的人也赶来赴会市。
在会市期间,三千人口的小镇要迎接超过十万人次的到来,多么壮观,男女老少们拥挤在一起,摩肩接踵,地面再无空出。这就是“挤会市”。所以,提到要去会市,人们的口头说法通常是“我要去挤挤”“又要去挤了”。
会市的主打产品是衣物和鞋,整条街见到最多的店铺肯定是卖衣服和鞋子的,所以你一定会看到,小摊贩们醒目的晃着纸板做的促销招牌,上面的字大而醒目,离不开“厂家直销,跳楼价,大甩卖,五元,十元”等字眼。有的衣铺更会招揽顾客,他们站在高凳上,穿着鲜艳,甚至会戴上亮闪闪的假发,口中吹着尖锐的鸣哨,随着音乐节奏,在那舞动蹦跳,吸引来往者注目。
人来人往的会市喧嚣到一定要大声说话,否则谁也听不清谁的。到处都放着超大音量的音乐,还有循环播放的促销声。杂货店里的甜美女声“十元三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卖皮鞋店里的是激动男声“只要二十,通通只要二十”,还有卖皮包的“回家不想带,全部清仓卖”等夹杂在一起。喧嚣会从清晨持续到深夜,持续十来天,才让小镇重归往日的平静。
通过这个囊括各类的会市里,家里缺少的东西都补上了,还会增加一些并不缺,只觉得不错就买了的东西,比如玩具、衣服,还有十元三样里的生活用品,那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只要多看几眼,就会觉得买来也没事,赶紧买吧。即便什么都不缺了,多数时间仍然会到街上去,是那种巨大的喧嚣嘈杂之音,它一直吸引着你,让你觉得不投入其中去,就会错过什么。
到了中午,可能还在街上逛着的母亲会回来准备菜肴。因为另一个乡镇的亲戚们会赶过来,买生活的需用品。和母亲一样,他们也在等待这个日子。由于街道长,东西多,不能一下看完,加上当时的交通不方便,因此会来我家歇歇。这不止我家,在其他人家里也是这样,准备好酒席,迎接过来挤会市的亲戚朋友们。
那个时候,五一劳动节的假、十一国庆节的假,连双休日都没有真正的到来,只有帮父母做农务的农忙假,和因为三月初十而放的七天长假。所以,读书的孩子们不可能讨厌三月初十,在上学期间都在数着这个日子。
三月初十在撕去的日历中款款走来,七日长假到达眼前,还有什么不开心的,赶紧逛街去。我和伙伴们从一条街穿到另一条街,从这边走到那边,每天都在街上,人潮拥挤的有时手牵手都被挤散开来。
有太多太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书上也未曾读过,在这个会市里明目张胆的呈现出来。
街道的某凹凸不平的空旷处,甚至是废弃场或垃圾场一样的地方,平日里散发着恶臭,根本无人接近。但到了三月初十,总会有人在这些地方支起大帐篷。有的帐篷前,站着浓装艳抹的女人,穿着带有流苏的三点式,尖尖的高跟鞋,伴着迪斯科的音乐,在高台上扭腰抬腿,招呼着人们进帐篷,真是热情的不知害臊为何物。
有的帐篷外面画着各种奇葩生物,什么两个头的人,两个身的人,人面蛇身,还有些畸形怪物,和面目可憎的虫兽,说是把世界的各种异胎怪物都聚集在一起了。也不知能吸引到什么人进去,但对我来说,光看外面就觉得恶心,无论如何也不会进去看的。
有的帐篷里面是魔术杂耍,有次我进去看了,是真实的表演,表演中还有失误。那个表演者踩了单轮,要把一支手表扔进头顶的盘子上,扔了三次都在外面,我差点以为他要一直这样骑着直到最后。
有一种总是老太太拿着的东西,她们头发花白,坐在矮凳上,佝偻着背,身旁摆着跟矮凳差不多大小的东西,像桌面弹球的游戏。
规则很简单,只要能把一边的小球弹进写有奖励5块或10块的一栏里,就表示你中奖了,老太太会给你钱。当然要玩的话,得先付钱。老太太总是劝说着第一次免费啊,可以试试啊,很容易中的。你便想试下,拉下底部的开关,球弹起,一下就进了写有奖励的那一栏。真的很容易!可是等你交完钱再弹,无论如何都进不了。你就意识自己的愚蠢,被这种把戏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