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自己很忙,很少能沉下心、静下气听孩子说话。很多时候,无论在家,还是在教室,我们常常会打断孩子的话:别说了,我正忙着呢;先停,你的意思是……。因为我们不少成年人的没耐心,我们揣测他人的意思,误解他人,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很多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多问一句“为什么?”
一次主题班会上,老师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一个普通的问题激起了孩子们的无限遐想,他们兴奋无比,争先恐后地说,科学家、医生、老师、老板……
老师面带笑容的听着孩子们幼稚却饱含雄心的理想,爱怜地看着他们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蛋。这时,一只又黑又瘦的小手怯生生的举起,是一个平时很木讷的小男孩。老师很惊奇,平时他很少举手发言,今天怎么会有兴趣参加这个话题的讨论?于是点名让他说,小男孩儿嗫嚅道:“我,我,我想做小偷。”声音低得几乎听不到了。
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笑声使小男孩儿更加局促不安,他惊恐地看着老师,老师有些讶然,但更多的是气恼,心想,就知道你没什么远大的抱负,什么不能做,偏要做小偷?刚想气急败坏地让她坐下,突然,灵机一闪,何不听听他的理由呢?于是,按捺住脾气问他理由,小男孩更加慌乱了,他结巴着说:“我,我想偷一缕阳光送给冬天,让妈妈不受冻疮的痛苦,我想偷一片光明给盲人,让他们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
他越说越流利,越说越激动,全班静极了,教室里洋溢着他的激情,流淌着人性的美好,老师情不自禁的鼓起掌,孩子们跟着鼓掌,小手拍得通红通红的。老师很庆幸自己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庆幸自己倾听了小男孩的心声,否则不仅错过了诗一般美的语言,更错过了诗一般的情怀,更为可怕的是会伤害一颗善良而又纯真的心灵。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机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加思索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孩子的爱心在主持人的耐心中得到了释放,如果我们用惯性的眼光看孩子,就会扼杀了孩子的纯真。
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说我想做小偷,或者说我想把降落伞给自己用的时候,成人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想法判断和评价孩子的行为,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充满爱心的纯真心灵。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学习一种技巧,让孩子能够真实的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