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视频,请搜索:邹澍脱口秀
开场
这段时间接了个私教单,本想培养几个“莎士比亚少年”,结果成了家庭情绪的“拆弹专家”!三个孩子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上课——要么用睡觉演绎《百年孤独》,要么用玩手机展示《存在与虚无》,要么在桌上用玩具搭出《星际穿越》的虫洞!
(突然严肃)但最震撼我的,是他们像三台加密的旧手机——明明内存巨大,却总是显示“存储空间不足”。
其实,我们以前在表达营就留下过愉快的印象。每次遇到抗拒参与的“钉子户”学生,只要跟我这个有趣的人接触几天,他们的叛逆得到了认可,就会变身少年爱迪生,每天充满创造力。这几个孩子们也是一样,只是每次都不那么彻底。所以,这次一对一开始前,我也有些辗转反侧。
教育修罗场实录
果然,第一天定目标,那场面堪比联合国调停——爸妈想要“藤校预备生”,期待“CEO童年版”;孩子们呢……他们只想要WIFI密码!(切《楚门的世界》BGM)
我突然懂了:这些孩子是“被直播的一代”,人生早被写进父母账号的流量剧本。
破译青春密码
看到父母那么尊重我,在请我做四天一对一的份上,我拿出了教练生涯的最大包容力——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在积极觉察,发现某条路走不通,就赶紧换路。
我讨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抓住他们彼此之间争论的小话题,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他们插话回应时,抓住机会,用“转念发问”的方式刺激他们思考。我给他们看视频,在视频值得讨论的地方停下来,让大家一起讨论。
在某些瞬间,我突然觉得,他们像是被逼来相亲的少年,而我是那个讨厌的老头。扭扭捏捏、不情不愿,肯定已经有了心上人——就是他们的游戏。但父母一定以死相逼过:“你得主动一点啊,展现你的优势啊!”
而我还得展示我的风度:“没事的,没事的。”
沟通炼金术
午餐时,我和他们一起吃饭,套近乎,聊他们喜欢的东西,慢慢发现了一些端倪——孩子们确实有些上瘾,或是电子产品,或是男团女团和周边。
我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
聊男团,不如聊经济学——“你们哥哥的周边贵吗?溢价300%合理吗?”
谈游戏,不如谈心理学——“为什么皮肤越贵越让人上头?”
(突然拿出奥特曼卡片)当他们发现我这个“老头教练”不仅懂时尚,还能分析卡牌市场的“韭菜陷阱”时,他们开始觉得:“嗯?这个人……有点东西!”
慢慢地,我发现,他们的“叛逆”其实是一种加密求救——
当全家旅行变成“研学考察”……
当生日礼物变成“潜能开发课程包”……
当家庭晚餐变成“时事热点讨论会”……
(切《黑客帝国》代码雨特效)
他们只能把自我藏进游戏皮肤里,把心事写成追星超话里的摩斯密码。其余的?不表达了,不参与了,不努力了。也不完全是,参与不参与,取决于爸妈生不生气。
教育启示录
现代都市条件不错的家庭里,父母往往忙得把家庭也当成工作。要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要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塞各种“顶尖”“优质”的东西——顶尖意味着专业,专业意味着要出成绩,而成绩往往意味着“不好玩”。
孩子表现出不喜欢,父母出于爱,出于“不差钱”,马上上演说服、唠叨,甚至威胁……
但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用了六天,第七天就休息了。以色列人也会让耕地休养生息,而我们却往往是休息的敌人。
去年春节,我的脱口秀同行一天上六七场,累得连脱口秀本身都没兴趣了。空间比成长更重要——留白处,才能长出真正的自我。
电子鸦片最开始可能不是病,而是当代青少年的“数字化求生”。即使你高压管得住,总有一天,他长大了,独立了,翅膀硬了,飞走了——你会看到一场让你大跌眼镜的“拉垮现场”。
所以,对话要“降维打击”——
带他出来,你得“进去”。当然,自己别也沉迷了。
我们就探讨了不同的卡有什么价位?他们是怎么交易的?接下来,问问他们——这些运作公司是怎么赚钱的?为什么那么有趣?有哪些坑专门让你跳进去?
这一系列问题,父母一无所知。
用《原神》讲哲学,用短视频教批判性思维——所有上瘾的东西,其实都是你的资源。
(切换至梵高《星空》画面)
其实,那些总是睡觉、总是玩笑的孩子,清楚得很——WIFI不过是成年人的奶嘴。他们期待的,不过是父母的方法有趣一点,语气温和一点。
(镜头:晨光中发芽的盆栽)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敦煌壁画——最动人的色彩,永远出现在工匠即兴的笔触里。
教育何尝不是?
当我们停止复制“完美模板”,真正的生命之光,才会从裂缝中透出来。
(举起浇花壶微笑)
毕竟,园丁的使命不是修剪,而是相信,每颗种子,都自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