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争气(醉美古都)
那时,没有煤油灯的夜,是真的黑。
80年代的村庄、80年代村庄的夜晚黑的让人恐惧、黑的无声无息。
土墙青砖的厦子房,墙上挂着的煤油瓶、柜子盖上放着的煤油灯,挑着灯捻的妈妈,跳动着的昏黄的灯光。灯下写作业的我不小心歪了一下头,只听滋滋一声,便闻到了头发烧焦的味道。
现在想起来,仿佛隔了好几个世纪。
那时的冬天真的冷,滴水成冰,陕西关中的村子里,村子的屋子里,火炕烧得暖暖的。待鸡叫三遍,妈妈开始摸黑找火柴,点亮放在炕头的煤油灯,然后一手端着它、一手护着火苗,轻轻地小心翼翼的走向厨房去做早餐,要不是为了上学的我,她不会起那么早。
那时几毛钱一斤的煤油必须省着用,因为那时家里用钱的地方很多。除了我写作业,其他时候煤油灯的捻子都是压到最低,只剩下黄豆粒大小的微弱灯光告诉整个屋子,这里是有灯光的。
还记得我第一次制做煤油灯的情形,一只碳素墨水瓶,一根用棉花搓成的粗线,一节铁皮或者易拉罐的皮卷成的管子,墨水瓶盖钻孔、插入管子、再把棉线从管子里穿过去,留一头长的直到瓶底,最后倒进去煤油、盖上瓶盖,一个完美的小煤油灯大功告成。
看着妈妈用着它、看着奶奶用着它,窃喜自己又给家里节省了一块钱。
也许这一切仿若就在昨天,看着这张照片,想到了那早已变成麦田的厦子房,想起了屋里的奶奶,看到了锅台边忙碌的妈妈和院子里永远做不完木匠活的爹,还有随处乱跑的我和弟弟妹妹。
这一切都随着煤油灯成为过去。
用煤油灯的时代,我们简单到纯粹,快乐到单纯。一碗搅团、一碗包谷珍、一个辣子夹馍,还有干面就馍和那一年只能吃几次的臊子肉,一年一身的新衣服和那一生仅有的童年玩伴,在记忆里快乐的玩耍。
岁月的年轮给我的人生划上了第38个圈,每一圈都刻着独特的记忆。有伤痕、有美好,有的刻骨铭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绝对是浓墨重彩,煤油灯就是浓墨重彩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