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题目拟作《蒲公英之味》,因为去年看伊丹十三的影片《蒲公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始终有要来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的欲望。不过,最终还是使用了这个直白的题目。
生我养我的这个城市,地理位置比较尴尬:北方的人说南京是南方,南方的人则说南京是北方。前几日看报纸,“专家”说:在南京,长江以南地区是江南,长江以北地区是江北。感觉这真是一句废话。
我在这座南北方交融的城市里,喜欢吃明显是北方人常吃的面条。小时候去江宁的婆婆家,知道这里只种植稻子,这很符合江南的特点——麦子是长在北方的。倒是父亲的单位在地处江南的麒麟门那儿的西村农场里有几块地专门种麦子,每到收获的季节,全体人员都要去劳动,直到现在父亲还说那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那个农场收获山芋时,每家会分上一麻袋;收麦子,却从没有见到过分面粉的。
有点儿跑题了。
过去吃面条是件很庄重的事情,因为会和生日扯上关系。每逢家庭成员之一过生日,晚饭时全家都要吃面条,这就如同后来的生日蛋糕一样的作用。只不过前者有点土气,后者十足的洋气。我的一个邻居家,除了家里人过生日吃面条外,每年的12月26日老人家生日那天,也要虔诚地吃上一顿面条。他们家是山西人,山西人吃面食是很独特的。
我家吃的面条基本上都是买来的加了碱的切面。平时吃面条也不太讲究,阳春面是常吃的品种,既省时,又经济。一锅面条下好后,分进大碗中,兑上开水,淋上酱油(南京当时最好的酱油是要凭票购买的机轮酱油)、麻油,再撒上些种在破脸盆里的青蒜末,香喷喷的味道油然而生。
相比阳春面,生日面条的浇头就比较“丰富”,常见的就是芹菜炒肉丝。
在吃过的面条中,我不喜欢吃的就是挂面了,除非没有选择。挂面如果煮得不好就硬呛呛的很难吃。不过,南京曾经的老牌寿桃挂面有一种玉带面就蛮好吃的,煮得时间再长也不会“糊(hù)”掉。玉带面是一种宽面条,煮出来与猪大排或是牛肉拌在一起吃,很有刀削面的风格。
过去家里也有现在常说的手擀面,但不常吃,估计是嫌费事的缘故。至今,我对《李双双》中孙喜旺吃面条的场景印象深刻:
喜旺大哥手拿捣棒,舂着蒜泥,斜眼望着赌气坐在炕沿边上的李双双,拉着长音,得意地说出:“哎……吃点捞面条!”——那还没吃进嘴里的捞面条就是手擀面。
现在的酒宴结尾,做东的一般都会征询意见,点上一份主食。我参加的酒宴上,阳春面的“点击率”最大,美其名曰:常来常往。
阳春面更具一种怀旧感的意味在里面了。
2013-07-10 21:18:22| 分类: 美味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