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儿学校发期末考试卷。一些心急的父母,当场就指责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粗心,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也有没带孩子来的家长,一脸凝重,上前攀谈,果然大叹:”我仔这次考得好差,不知道怎么在学。“
我想到有个叫张五常的教授,研究经济学的,出了一本书叫《吾意独怜才》,上面介绍了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尤其他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可以在这个时候,拿出来讲一讲。
张五常先生教育方法比较特别。
在两个孩子上中小学的时候,张五常先生一直对他们的功课不闻不问。
但也有例外。
儿子上小学时,成绩很好,张五常就慌了,他对儿子说:”读书是长途赛跑,那么早就领先,会后劲不继,暂时倒不如成绩差一点。“
结果儿子听了老子的话,在中学的某一年,放学后天天在家里跟电脑下国际象棋,成绩大大下降。
张五常先生看了也慌:”我说你不要领先,可也没有叫你考得近乎‘包尾’啊!”儿子遂放弃国际象棋。
后来儿子上了大学,问他爸爸:“这下我可以发劲了吧?”
这个爸爸说:“可以发一点,但真正的冲刺,应该是从写博士论文那时开始的。”
就这样,张五常先生一再劝儿子,真正的发劲,还不是时候。
但是儿子在大一就狂发劲,张五常先生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住。
为此,他和儿子订了一个协议:考试的前一晚不准读书。
“用脑是运动,跟其他运动一样,比赛前要休息。”
经过张五常先生反复劝导,儿子在中小学考试但求及格,懂得成就不是以分数而是以研究的贡献度衡量。
对于从小就完美主义的女儿,张五常则要求她不准取得一百分,“以考试得状元,筋疲力尽,到了要争取学问之际,变作一个傻状元!”
张五常先生抱此方法,与其自身求学经历,不无关系。
在《吾意独怜才》中,张五常先生自述,从小他的成绩不是一般的不成,而是很不成。
两次被逐出校门,小学、中学都没有毕业,近二十四岁才在美国进入大学本科一年级,外籍学生英文试千多个考生,成绩属于倒数垫底。
但现在呢,张五常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先生还举了许多例子。
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小时候颇有文气,没有读书却成出口成诗,其父大为赞异,带着儿子四处走穴,结果方仲永长大后,与普通人无异。
还有一个孩子,年仅十一岁就考入洛杉矶加州大学。虽然众所瞩目,但心理负担极大。常有同学向其挑战,还奚落他。后来这个孩子越读越差,最后不知所终。
另一个天才是经济学家密尔。这是人类历史上记录最高的天才,智商高达二百分,二百分是满分。
密尔的天才在于,三岁能读工《罗马帝国史》,七岁写了一本历史书,十一岁精读当时所有数学。可惜,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在小密尔失去童年的代价下获得。
他没有朋友,也不会玩,到二十岁左右,密尔几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好在密尔及时调整,中年时写下《自由论》、《政治经济学原理》,也算是终有所成。
从这些个例子,我们知道,养育孩子不能作拔苗助长的事情。
儿童有其身心发展规律,也有智力程度差异,一味让孩子争先抢先,以分数为论,成绩如果领先,多半是牺牲孩子玩的时间促成。若是成绩落后,则辱骂、批评都倒给孩子,对孩子未来学习并无好处。
不仅是张五常先生,还有写过《见识》《浪潮之巅》、《文明之路》等畅销书的吴军博士,都认为儿童要多些游玩,多交些小朋友,过一段轻松愉快的日子。
张五常先生说:“这样的日子在童年时不珍惜,长大后就机会难再。我们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即使荒废孩子们学业的某些方面,也是值得的。”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突出,于是强迫孩子日继夜读,孩子考试分数好,就奔相走告。这样的教育,能有大成的极少。
这次语文考试,女儿的分数也不咋样,但我及时调整心态,想想小学重要的不是成绩,不是分数,是学习态度,而女儿学习态度一向尚可,我没有去责备女儿,反倒和她说这次作文写得不错,只得九分判低了。
如果要学习先后与后发之间选择,我肯定毫不犹豫选学习成绩后发。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起跑不能太猛,把冲刺留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