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个黏糊糊的夏天。读完以后内心油然而生的寒凉。
泛黄的书页,满纸写尽苍凉,一种力透纸背的苍凉。
这个冬天再次读到这本书,更多的是心疼。对萧红心疼不已。她是一个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姑娘,在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困境里,展现了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力量。所以我敬佩不已。
这本书写于19世纪40年代,在那个白话文刚刚兴起的年代,她对文字的把握是那么缜密又流畅。那种细腻的视角,悲凉,宿命,自我的抗争,又在其间体悟又挣扎出来冒险的朴素与真诚,不腻不装不做作,仿似浑然天成又纯净亮堂。
《呼兰河传》说是小说,更像是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忆里的童年生活,回忆里的鲁迅先生,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我还总说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和爷爷奶奶甚至父母之间都有代沟,是因为我们生长环境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追求,而他们大多时候都在解决生存问题。爷爷奶奶那辈是能活下来就不错了,爸爸妈妈那辈是能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还谈的上灵魂的追求。
其实是我的眼界太窄了。
萧红说“在农村,一根黄瓜一头猪的命都比人的命重要”,“只有物质可以满足他们,人们不需要灵魂”……
可她心里却有着无限的悲悯,她说那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绝不是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只是因为物质的过度贫乏,他们甚至不敢流露出内心对精神的期盼,他们虽然嘴里说的是今年的播种来年的收成,但其实字字句句里都包含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无奈、悲苦、爱怜,他们接近大地,对着天空诉说心事,他们比对着霓虹灯伤怀的都市人更真实,甚至像个诗人。
我从出生到成长,一直生活在南方,有时很难理解北方那种苍茫大地上冬日里凛冽的气息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我喜欢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现在我也爱上萧红笔下的北,让我明白粗糙的苍凉下也寄托着情思和寓意,跳大神、鬼节、野台子戏、拜娘娘庙,都是文化符号的标记。
只是好心疼萧红的一生太漂泊。
她的文笔干净似雪,内心却凛冽如刀。
正如她自己所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