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律和坚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感觉有外界盯着你,多多少少有表演的成分。太刻意了会显着作作,不刻意太随性又会太懒散。
一个人能持续的去做一件事,最好的状态就是不靠外力,只靠热爱,就是自己喜欢去做这件事,不用别人驱使,没有利益诱惑,也能每天像吃饭喝水一样去完成。
这似乎太难了,没有任何好处,谁会坚持一个习惯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呢。
就像每天锻炼,是为了有个好身体;每天工作是因为工作才有收入;每天陪孩子,希望孩子有个健全的性格和人格。因和果很难分开。
先看到结果,先预演结果,然后再去做,可能就会变得稍微轻松些。
孩子要放假了,有两种情况。一,放假有时间了,想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给孩子塞几门课程,结果可能就是整个假期鸡飞狗跳,孩子不高兴,家长血压也上升,钱花了,效果收获甚微。二,不贪不卷,假期不设定太多的目标。这个寒假,就主抓孩子练字或者英语单词,或者是主抓数学思维,把其他需要学的分散到零散的时间中去,阅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贯穿到每天,也不用指望孩子一个假期会吃成胖子。
小假期,小目标。平时就用长线思维,不大跃进,也不佛系。给一个能看到的结果,然后分割时间,分段计划去完成。
就像每天写三五百字,现在来看有什么意义呢。看当下,好像意义也不大,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鲜事呢。可只要我们每天在写,在输出,就会有思考。遇到知识盲区,会去学习,会去脑补。读书也好,向别人请教也好,报课也好,总会找到一个学习的通道,不断迭代自己,展示真实的自己,同时输出对别人有用的价值。
最近在看梁宁的书,也去翻了一下她的公众号,她称自己是商业思考者。公众号文章不多,但阅读量很大,底部三个菜单分别是“芙蓉碗”“绿玉斗”“夜光杯”,有文采,又有商业洞察。不像爆款网文,刻意堆积标题,靠标题吸引流量。她这个看了感觉每个字都很有力量。
找到一个能让很多人喜欢的风格,然后用力去打造一篇又一篇爆款。如果用心去钻研也能行得通。
只是所有形式和技巧都可以学习并拿来用,但也会被不断的复制。只有认知和思维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别人拿不走。
聚焦,并以年为单位,拉长线,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