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听到这类的消息了,每次看到这类消息,都觉得很惋惜,很遗憾,也感慨万千。这类“轻易放弃的消息”包括:孩子在学校不认真听讲,成绩快速严重下滑,沉迷游戏,离家出走,孩子有厌学心态,休学宅家打游戏,拒绝参加高考,威胁要自杀。
这些消息来自于来咨询辅导的家长,每一条消息背后都有一个孩子的人生选择,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了解了太多的真实细节,所以我没办法用一句“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就一笔带过。也没办法用一句“现代社会的学习压力太大了!”,就掩盖过去。我想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放弃学业、放弃自己的人生规划?为什么孩子更容易轻言放弃?
凡事都可以从主观和客观这两方面的分析。客观情况是: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科学文明的社会,一个文化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则难以理解和融入社会,更不要说为社会创造价值,享受人生了。此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国家需要通过教育机制,培养和筛选出能够胜任各种岗位的人才,所以分阶段分档次的学习和考试是必然的。
由此可以看到:客观情况是既定的,是必然的,是相对合理的,是难以调整更改的,也是短时间内无需研讨的。那我们能探讨的更主要是主观情况。在同样的客观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观选择呢?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选择放弃?为什么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放弃?
从主观的情况来分析,从孩子这个个体人的角度来分析,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现在的孩子更容易轻言放弃。
原因1:没有主人翁意识
虽然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但的确有这么一些孩子,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主人翁意识的。在他的深层意识里:我的人生不是我自己的,是我爸妈的;我的学习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爸妈。既然不是自己的,那放弃起来当然很容易。
有一个小故事:
记者再在街头采访王大爷:山区的孩子们没有钱读书,如果你有1,000万,是否愿意给他们捐一点钱呢?
王大爷说:没问题,1,000万都捐给他们。
记者又问:如果你有100万,是否愿意给他们捐一点钱呢?
王大爷很慷慨的说:都捐,100万都捐给他们。
记者接着问:那如果你有2万,是否愿意给他们捐一点钱呢?
王大爷犹豫了
记者很好奇:刚才的1,000万,100万都很感慨,为什么此时犹豫了呢?
王大爷回答:因为我真的有2万块。
你看,慷他人之慨总是很容易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管是送出去或者放弃都是很容易的。
正是因为缺乏主人翁意识,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家长学的。所以很容易把学习当做筹码,来和家长讨价还价;很容易把学习当做负担,来和家长斗智斗勇;也很容易把学习当做包袱,借着各种由头来逃避、甚至放弃。
正是因为缺乏主人翁意识,孩子在对待学习上很被动,很短视。被动接受,被动参与,很少主动去规划,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只看眼前的利益得失,只看当下的快乐痛苦,缺乏长期理性的思考,缺乏对痛苦的忍耐力和抗挫折力。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也很痛苦: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就不懂事呢?为什么他就不懂学习是自己的事呢?为什么要我求着他学呢?我为他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他反而不珍惜呢?
其实追根溯源:一个缺乏主人翁意识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过于包办的家长。从生活到学习,从言行到思想,家长安排着孩子的方方面面。家长的手太长了,把孩子圈在一个不容突破的圈子里,压抑了孩子探索和成长的欲望。家长的心太细了,事无巨细都帮孩子做了主,孩子没有任何机会为自己做主,没有任何必要亲自思考。孩子已经变成寄生在家长身上的一个附着物,他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做主权,自然不会有主人翁意识。
原因2:沉没成本太低了
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它指的是已经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它表示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精力,这些成本已经花出去了,无法被改变。
因为有沉没成本,所以我们在做当前决策的时候,需要把它涵盖进去,以评估整件事情的投产比。这些已经花出去的成本是不可改变的,但它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后续投入和产出。
举个例子:
希腊船王在追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时候,极为慷慨大方,各种珠宝送个不停,传闻累计送出了上亿的珠宝。虽然中途经历了很多波折,也遇到了很多阻碍,但船王坚持不懈,最终抱得美人归。有人调侃说,是因为沉没成本太高了:送出去了上亿的珠宝,如果不把杰奎琳娶回来那就亏大了。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投入了更多心血金钱精力的东西,不管他现在的价值如何,都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更慎重的做决定。比如我们自己精心秀的十字绣,也许并不漂亮,也许和房间的装饰不太搭,但我们依然舍不得扔掉。
所以为什么孩子们更容易放弃呢?因为他们的沉没成本很低。因为没有主人翁意识,他认为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潜意识里,他认为这不算他自己付出的东西。而且,很多孩子的确也很少付出,他的人生除了上课就是上课(他认为上课是为父母付出,不算为自己付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也没有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过;没有照顾关心过爸妈,更不要说承担家务责任。更有甚者很多孩子是一味的索取享受,要星星要月亮,从未考虑过家长身上的负担。
追根溯源,为什么这些孩子沉没成本很低呢?还是和家长有关系。家长过于包办,过于溺爱,让孩子没有机会去承担责任、去付出、去追求。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一切都不需要付出,沉没成本太低了,自然也很容易放弃。
原因3:缺乏情绪和思想疏导
放弃是一个决绝的决定,虽然这个决定是短暂的,但导致决定的过程却是漫长。如果我是一个缺乏主人翁意识的人,虽然很挫败、虽然很烦恼,但我依然可以浑浑噩噩的过下去。如果我既往的沉没成本很低,那我既可以决定放弃,也可以决定继续。
换而言之,温吞、守旧、不做决定,是更加容易的决定。比如说,最近很受关注的“逃家主妇”苏敏阿姨。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妇女的缩影,她拥有一段不算幸福的婚姻,但二十几年的日子也过了下来;她曾经有过痛苦、有过希望、有过挣扎,但不完美的生活一直维持了下去。
这种熟悉的、稳定的、温吞的、不需要下决定改变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苏敏阿姨为什么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就是因为她是那个例外。她鼓起了极大的勇气,下了改变的决定,放弃了原有的旧生活,开始了新的探索。
她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情绪和思想长期压抑,得不到疏导和释放。当情绪和思想压抑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要爆发,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所以在这个临界点,她做出了放弃旧生活,选择新生活的决定。
于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家长看到的只是结果,他看见了孩子的堕落、懒惰、逃避、叛逆、放弃,却没有看见在这背后孩子的情绪和思想长期被压抑。
家长也觉得很烦恼:我每次问他,他什么都不说;随着年龄增长,他和我越来越生疏;我也想帮他解决,但他不让我掺和;我们家孩子挺乖的,一直都是好学生,为什么突然就要放弃高考呢?
作为未成年人,很多孩子的心智不够成熟,难以自我疏导情绪和思想,这是很正常的,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和疏导。但很多孩子没有达到疏导效果,背后有2大原因:亲子关系割裂,缺乏释放情绪的方法。
做为家长,除了养育孩子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我们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保持和孩子通畅的交流,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就能够在及时察觉并帮他解决情绪和思想问题。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是生疏的,那么你很难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更难以影响和帮助他。
可惜的是,有很多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却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思想,并不能真正的懂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太过强势、太过负面,让孩子觉得压抑,想要逃离。本来亲子关系应该是孩子最根基、最信任的,这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绪交流通道。但因为关系割裂,很多孩子的交流通道都断裂了,他们的情绪无从交流,也找不到释放口。
第2种原因是孩子没有掌握表达情绪和思想的方法。我们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乖,听话。”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配合大人的需要。根据大人的需要,我们被要求不吵闹,不表达,守规则,随大众。
所以,我们的天性一直被压抑着,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情绪,有太多的想法,那些不合规则的都要自己悄悄收起来。慢慢的,孩子越来越乖了,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把自己的棱角都收了起来。
压抑下来的想法和情绪却不会消失,只是积累下来,如果有释放口,通过交流可以把它释放出去。如果没有释放口,就会一直积累在那里,直到爆发。所谓的叛逆,不过是因为孩子缺乏释放情绪渠道和方法,只能把这些压抑的情绪,用抗争的方式释放出来。
如果家长能够成为孩子值得信任的朋友、家长能够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释放情绪,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都只是经历而已,因为它们终将被解决,终将烟消云散。反之,它就会成为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
不论是学业还是人生,本应该郑重认真的对待。但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些孩子很被动,甚至很容易放弃。以上谈到了孩子的几个问题,追根溯源都要回头在家长身上找原因。父母之爱子女,应为之计长远。希望我们不仅仅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更能够帮助他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不放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