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想搞清楚爱情是什么,开始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精妙异常,简直到了每一句话我都想摘抄下来的地步。文笔间充满了魔力,让人沉浸在强烈的情绪感受,并且让人感觉真实生动,仿佛就像在看记忆或者电影。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不自觉的便采用了作者的态度和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态度。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却是带着色彩的眼睛去看待的。我们接受着来自外界的信息,打磨着自己的色彩,又反过来看待这个世界。这塑造了我们最终看到的色彩。回过头来想想,从高中买了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iPhone4之后,受微博、微信、新闻种种碎片化垃圾信息的影响很大。因为在其上浪费的时间远超过读书。而它们带给我的只有浮躁、混乱无序,没有什么益处。
我们接受信息的时候,有深度和肤浅之分,而知识也是分结构层次了。在书籍之中,真正值得读的经典也是少数,更何况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真能带给你什么吗?可能更多的是点亮一个想法,起到一个开扩提醒的作用,真正要做到什么改变则不然。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以不变应万变。
现在是个人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可是对于读者而言,并不是所有的都值得读。更要筛选。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平庸的人都是占大多数的。接受他们所散发的垃圾信息,自己也不过只是和他们一个层次罢了。
想起一个说法,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主旨大意是,“一个人的观点对错是其次,重要的是他是如何论证的,他的思想深度、思维结构如何”。
很多文章都写着很正确的观点道理,但就像我们常人和医生同样都能辨识出一个人是人一样,深度却是不同的。
这有点像辩论,重要的不是你的对错,而是你的思维深度如何
正确的观点,作为常识,是大多数人所熟知并认同的。但在我看来很多人都是可悲的。因为他们只是像机器人被写入程序一样,遵守规则罢了。一辈子就这样在别人设计好的秩序上循规蹈矩,生活的很安全稳定,却并不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人生,无法深度理解一些东西,既然无法深度思考并理解,那么也谈不上按自己的意志而活。
所以最终一生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