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让我帮她分析五年换十份工作的原因,不用说,肯定是心里又蠢蠢欲动了,对目前的工作不够满意又没有足够的信心换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能的未知,所以才需要“参谋”。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们都一样。
但是再多的“参谋”也只是“参谋”,最终指挥棒还在自己手里。正好刚读过李笑来《思考的真相》,活学活用,看能不能收获一点思路。
书中有一个思考底层逻辑:定义、分类、比较、因果。
用这四个工具把可以试着问题拆解清楚。
定义:好工作的定义是什么?左边是“好工作”,中间是“等号”,用一句话来形容它,或者现阶段的定义是什么?被淘汰的原因(无论工作/人)都是满足了哪些条件?
好工作 = 可持续的成长 + 合理的价值回报 + 可控的精力成本
可持续成长:
认知成长:你能否接触到新知识、新思维,不断打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技能积累:你是否在打磨一套未来无论去哪都值钱的硬核技能?
视野扩展:你能否接触到更优秀的人、更前沿的项目、更广阔的行业视野?
合理的价值回报(基础保障)
财务回报:薪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回报是否与你的能力和市场价值匹配?
情感回报:你是否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尊重感和意义感?
网络回报:你能否借此积累宝贵的人脉资源和信任资产?
3. 可控的精力成本(性价比)
时间可控:工作需要加班,但是否是常态化的“无限侵占”?
情绪可控:工作内容、团队氛围、上下级关系是否需要你耗费巨大情绪去内耗?
身体可控:工作是否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分类:分类整理哪些是必要项,哪些是加分项
被淘汰的原因(无论工作/人)都是满足了哪些条件?选择工作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淘汰出现最高的词语。
比较:以往炒掉的或者被炒掉的工作具备的必要项
因果:不是简单的被炒掉,还有哪些原因?哪些才是直接原因?哪些只是看起来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