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老梁问:

老友让我帮她分析五年换十份工作的原因,不用说,肯定是心里又蠢蠢欲动了,对目前的工作不够满意又没有足够的信心换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能的未知,所以才需要“参谋”。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们都一样。

但是再多的“参谋”也只是“参谋”,最终指挥棒还在自己手里。正好刚读过李笑来《思考的真相》,活学活用,看能不能收获一点思路。

书中有一个思考底层逻辑:定义、分类、比较、因果。

用这四个工具把可以试着问题拆解清楚。

定义:好工作的定义是什么?左边是“好工作”,中间是“等号”,用一句话来形容它,或者现阶段的定义是什么?被淘汰的原因(无论工作/人)都是满足了哪些条件?

好工作 = 可持续的成长 + 合理的价值回报 + 可控的精力成本

可持续成长:

认知成长:你能否接触到新知识、新思维,不断打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技能积累:你是否在打磨一套未来无论去哪都值钱的硬核技能?

视野扩展:你能否接触到更优秀的人、更前沿的项目、更广阔的行业视野?

合理的价值回报(基础保障)

财务回报:薪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回报是否与你的能力和市场价值匹配?

情感回报:你是否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尊重感和意义感?

网络回报:你能否借此积累宝贵的人脉资源和信任资产?

3. 可控的精力成本(性价比)

时间可控:工作需要加班,但是否是常态化的“无限侵占”?

情绪可控:工作内容、团队氛围、上下级关系是否需要你耗费巨大情绪去内耗?

身体可控:工作是否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分类:分类整理哪些是必要项,哪些是加分项

被淘汰的原因(无论工作/人)都是满足了哪些条件?选择工作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淘汰出现最高的词语。

比较:以往炒掉的或者被炒掉的工作具备的必要项

因果:不是简单的被炒掉,还有哪些原因?哪些才是直接原因?哪些只是看起来像的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